第A08版:新鉴赏 上一版3
金石学视阈下 《泰山金刚经》研究的重要成果
  
  版面导航    
2025年9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石学视阈下 《泰山金刚经》研究的重要成果

沈维进书补《泰山金刚经》(图3)。
“罗”字押印(图2)。
“都检点兼牢城朱记”官印(图1)。
 

□陈岩 文/图

近日,金石书法家沈维进等主编的《泰山金刚经刻拓对勘全集》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发行,引起了业内人士广泛关注。著名考古学家、山东金石学会会长赖非称,其不仅填补了泰山石刻研究领域的空白,更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与深远的现实意义。

《泰山金刚经刻拓对勘全集》附有原刻全文补全墨迹和德国专家雷德侯团队摄制的《泰山金刚经》石刻全图,是一部迄今为止最能体现《泰山金刚经》本来面目的拓片和照片对勘全集。

《泰山金刚经》是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上现存体量最大的佛教摩崖刻经,也是中国石刻史上刊刻面积最大、名品字径最大的汉字摩崖石刻,有“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美称。

对于这部著作的编纂,沈维进可谓“蓄谋已久”,《泰山金刚经刻拓对勘全集》的出版,得益于沈维进20余年的精心对勘,以及青年书法家刘立峰、沈红叶和摄影家武传勇的通力合作。该书独创性地采用了“高清原石照片+权威拓片”的逐字对照方式,并结合补全经文、构建坐标体系等创新手段,为《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摩崖石刻提供了全面而真实的系统性整理,成功破解了因自然侵蚀及拓本质量差异所带来的研究难题,为金石考古、书法研习以及泰山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翔实且精准的资料支持。大约在2015年,他获知我一位老友收藏了一份《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拓片精本,便与我商量能否联系借用,原大尺寸宣纸出版。为此专门邀请老友当面商讨,设想了多种计划方案并达成初步意愿。但后因各种条件限制,未能实现。磨剑十年,今天终于遂愿,并且还比原来设想更胜一筹,可喜可贺。

我一向认为,书法家要有金石学素养,金石家要具有书法篆刻能力。如山东金石学会会长赖非先生同时是书法篆刻家,他的金石学研究客观、真实、全面、透彻、独特,他的书法创作和研究蕴藉、深厚、广博,独出机杼。这无疑是“双向”助力的结果。沈维进的金石研究,同样得益于其深厚的书法能力,明显区别于一些缺乏真知灼见的“搬运工”式的金石拓片汇集。

我认为,沈维进主编的这部著作,最可贵、最有价值的在于:从金石学的视阈下全方位对《泰山金刚经》进行观照,具有首创意义。

譬如,沈维进在解析《泰山金刚经》时,将市面发行的《泰山金刚经》逐字剪开,就其艺术特点在比对分析中发现,书法界奉为“法帖”的所谓刘墉等题跋印本,1002个字中,竟有93个字是在民国初年通过照相技术“克隆”的。梳理发现市面流行的20多个版本大多存在不能真实反映刻经原貌的问题。他甚至发现还有将“四山刻经”混杂编入《泰山金刚经》的现象等。《泰山金刚经刻拓对勘全集》去伪存真,还原了本来面目。

譬如,沈维进补齐了《泰山金刚经》前十六分全文墨迹。以红色字代表现存文字,灰色字代表漫灭文字,为每个字以行序和字序标注了所在位置。同时,《泰山金刚经刻拓对勘全集》后附有沈维进书补的《泰山金刚经》(图3),使刻经所有单字都有了“身份证”,为书法学习者提供了参考。

譬如,为便于正视刻面效果,《泰山金刚经刻拓对勘全集》收录了经德国海德堡科学院教授雷德侯授权使用的,由其团队于2006年采用地面摄影测绘技术制作的经石峪1号正射影像图,即《泰山金刚经》布局全图,完整呈现了刻经内容的空间分布特征,将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巧妙融合,丰富了金石学的现代内容。

再譬如,全集照片清晰,拓片精确,两两对照,正误立现。本书采取照片和拓片对照的形式,依照鸠摩罗什译《金刚经》原文对《泰山金刚经》进行编排,避免了字序错乱问题。由于刻面漫漶,为描红、拓制、拍照等带来了困难,导致百余个单字照片和拓片不能对应,只存其一者一并编排在附录中待考。这些为读者对比判断留下了空间,也为读者从金石学的角度拓展研究留下空间。

以上种种,无疑均以金石学为旨归。

据沈维进谈及,最早提到《泰山金刚经》的是王钦若在北宋大中祥符元年所作的《石经谷》诗,现有陈国瑞政和七年经石峪题刻可以佐证。

无独有偶,近日,我在印学研究时发现一枚“都检点兼牢城朱记”官印(图1),所用印文与《泰山金刚经》书体相近。印藏上海博物馆玺印篆刻馆,标注为宋、橛钮。印文楷兼隶意,章法错落有致,灵动自然,线条圆润刚健,趣味稚拙浑朴。尤其是“检”“城”“记”等字,与《泰山金刚经》书体十分契合。另有宋元“罗”字押印,字形神情与《泰山金刚经》高度一致(图2)。这些印章、印文是否受到《泰山金刚经》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北宋宰相王钦若《石经谷》诗和政和七年陈国瑞经石峪题刻可知,至少在北宋时,《泰山金刚经》已经声闻朝野。以“都检点兼牢城朱记”印为切入点,是否能为更深入研究《泰山金刚经》的传播、传承和社会使用揭开一丝缝隙,也未可知。

笔者在研究书法传承史和《泰山金刚经》时,还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僧安道一所创的“刻经体”书法,自北齐后的书法历史阶段中,只在相近时期的“经刻题记”中发现相似书体偶露芳容,而在书法墨迹遗存方面似乎“销声匿迹”。这或许与唐宋人不崇尚北齐隶书(僧安道壹刻经体),而崇尚楷、行书有关。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就说:“后魏北齐人书,洛阳故城多有遗刻,虽差远古,然终不脱毡裘气”。难道是“抑隶扬楷”导致“刻经体”的受限,导致北齐隶书的传承使用?这个课题有待沈维进先生释疑破解。

泰山是“中国书法名山”,金石碑刻众多,清代书法篆刻家黄易曾专门到岱岳访碑,金石著录。泰山金石文化需要、也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挖掘、弘扬。

听闻沈维进关于泰山金石方面的专著将面世,必将惠及书法金石界同好,我们共同期待。

2025年9月4日于泰山篆美堂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