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城事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围山精神,如山楂树般生根开花
党建理论创新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关系的研究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25年9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围山精神,如山楂树般生根开花

围山庄抗日自卫战纪念碑。 记者 张智凯 摄
刘杜镇的山楂园。 通讯员供图
 

本报记者 张智凯

车辆驶入新泰市刘杜镇,层峦叠嶂间忽现一片火红的山楂林,84年前,这里曾爆发了一场抗日自卫战——刘杜镇围山庄保卫战,72名自卫团战士与村民用土枪土炮抗击日伪军。近日,记者走进这片英雄的土地,追寻抗战记忆,见证老区新貌。

“我今年81岁了,父亲给我讲的至今还记在心里。”在刘杜镇革命历史纪念馆,战斗亲历者邱建财之子邱华指着展板告诉记者。

围山庄村位于新泰城西南约25公里处,抗日战争时期,这个村自发组建了围山庄民兵自卫团。1941年9月5日夜,驻大协、孙村、张庄矿及新泰城等据点的日伪军700余人,携山炮、步兵炮、迫击炮等重型武器10门及小炮30多门,将围山庄村团团包围。

9月6日清晨,日伪军率先向寨内的民房发动炮击,并纵火焚烧寨外柴垛,企图制造混乱。“第一炮就打死了赵无将等6人。”邱华痛心地回忆。民兵们并未被吓倒,待敌人靠近,土炮手马荣长等人连连开火,进行反击。在全村村民的支援下,自卫团以落后的武器装备,与日伪军奋战八九个小时,毙伤日伪军80余人。

“北寨门的土炮手马荣长肩中弹片,他咬牙让妻子拔出弹片,继续还击,直到炮楼中弹起火,他不幸牺牲。”邱华说。得知弹药将尽,村民们纷纷砸破做饭的生铁锅和耕地的犁铧,冒死送上寨墙充当弹药。直至日伪军施放毒气,15时左右寨墙被炸开。“这些日伪军进村后见人就杀,见到没着火的房子就烧。”邱华说,“全村72人被杀,30多人负伤,资财被抢劫一空,房屋几乎被烧光。”

这场力量悬殊的战斗,虽然给围山庄村造成重创,但也极大鼓舞了鲁中军民的抗日斗志。战斗结束后不久,山东纵队通令嘉奖围山庄民兵自卫团的大无畏精神,中共新泰县委将所在六区更名为“围山区”,并授予“抗日救国模范村”称号。2002年,原鲁中军区司令员单洪题词立碑;2021年,刘杜镇建成了1500余平方米的革命历史纪念馆,让这段历史从此有了纪念场所。

走进刘杜镇革命历史纪念馆,一份泛黄的1941年的《大众日报》格外醒目——《新泰毙伤敌伪八十多名》,这是刘杜镇围山庄保卫战的珍贵记录。馆内还陈列着土枪、大刀、党员名册、自卫团员名单等实物,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近年来,刘杜镇深挖红色资源,成为红色教育新地标。“我们修复了寨墙遗址,保存‘赵大碾’等历史见证物,将‘团结一心、勇于抗争、不畏强敌、宁死不屈’的围山抗战精神纳入党员干部教育体系。”新泰市刘杜镇团委书记、组织工作岗位副主办李扬说。

漫步在如今的刘杜镇围山庄村,火红的山楂树格外醒目。“山楂树是我们的另一张‘名片’。”新泰市刘杜镇副镇长黄德龙说,“现在我们整个镇有1533公顷山楂园,我们的品牌‘甜红子’山楂再获‘全国特质农产品’认证,年产量1800万公斤左右。”2021年,刘杜镇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在三美果业基地,省农科院专家指导村民进行林下黄精种植,产业链不断延伸。山楂叶茶年创收百万元,山楂盆景单株售价超千元,山楂核手串供不应求……这颗小小的红山楂,正成为刘杜镇群众致富的“金果子”。

山风拂过,即将成熟的山楂在枝头微微颤动。84年前,英雄鲜血浸染了这片土地;84年后,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