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气象站,被誉为“风云前哨第一站”,是中国第一个永久性高山气象站,现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天气雷达站、国家二类艰苦台站
泰山气象站的前身为泰山测候所,位于泰山玉皇顶,系1932年为完成第二届国际极年任务而创建
1933年7月完成任务后,中央气象研究所决定在泰山上建立永久性高山气象站,选址于日观峰
1935年开工建站,1936年6月建成
泰山年降水量比山下多360.6毫米,年均大雾日达176天,因气流抬升剧烈成为研究华北云物理的天然实验室
本报讯(记者 张芮)7月29日,泰安市气象局与泰安市科协联合在泰山日观峰举办“高山气象与百年泰山观测”科普讲座活动,邀请中国气象局科普专家戴云伟、山东省人影办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龚佃利以及泰安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赵勇三位专家授课。
泰山气象站,被誉为“风云前哨第一站”,是中国第一个永久性高山气象站,现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天气雷达站、国家二类艰苦台站。泰山气象站的前身为泰山测候所,位于泰山玉皇顶,系1932年为完成第二届国际极年任务而创建;1933年7月完成任务后,中央气象研究所决定在泰山上建立永久性高山气象站,选址于日观峰;1935年开工建站,1936年6月建成。
活动中,戴云伟详细介绍了泰山气象站的沿革,它填补了华北地区高空观测空白,从1500米的泰山气象站到8800米的珠峰气象站,90年间,我国高山气象观测从地面天气图时代迈入数值预报时代,泰山气象站数据持续为气象模式提供关键支撑。
龚佃利则分享了泰山云雾奥秘,这座“拔地通天”的山峰年降水量比山下多360.6毫米,年均大雾日达176天,因气流抬升剧烈成为研究华北云物理的天然实验室。他回顾了20世纪60年代顾震潮等科学家在泰山开展云雾观测的历程,介绍了如今泰山及周边依托雷达、卫星和高山烟炉构建的“天然云室”,为人工影响天气研究提供了独特条件。
在泰山气象站工作30年的赵勇则分享了一线坚守故事:从徒步运送仪器的艰辛,到暴风雪中准时观测的执着,他将泰山观测与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经历对比,讲述极端环境下气象人的坚守。“无论是泰山的风雪,还是南极的严寒,精准记录每一组数据,都是对科学最朴素的敬畏。”赵勇的讲述让网友深切感受到气象工作者吃苦耐劳、求真务实的精神。
此次活动是“泰山与中国高山气象事业”科普讲坛的重要环节,该讲坛入选省级科普示范项目,通过专家访谈、实地研学等形式,融合气象科技与泰山文化。今后,泰安市气象局将推动气象与天文、地质多学科融合科普,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让气象观测史成为科学励志的生动教材。
此次活动全程抖音直播,吸引2.3万名网友参与,成为2025年“全国科普月”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