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文青部落 上一版3  4下一版
心闲处处皆风景
盛夏消暑记
旱平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年7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盛夏消暑记

 

□张忠报

临近大暑,天气酷热难耐。一天中午,我顶着炎炎烈日步行回家,只觉得人行道上的彩砖被晒得“热辣滚烫”,柏油路上也被烤出油来,路上的行人都逃逸般地匆匆而过,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了白居易那首著名的《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有人说此诗已归纳出了避暑的最高境界。融理入诗,后来被演绎为“心静自然凉”的千古名言。

在二十四节气中,“大暑”在“三伏天”的中伏前后,是北半球一年中阳光最强烈、天气最炎热的时日。此时“防中暑、避高温”便成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空调、电扇、西瓜、冷饮、绿豆汤……轮番上阵,成为人们防暑降温的必备之选。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避暑的方式当然是多元化的,而在生活条件极差的古代,消夏的方式其实是很单一的——那时候唯一的降暑利器大概就是一柄蒲扇。虽然后来又衍生出了纸扇、羽毛扇、团扇乃至折扇等,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功效也就仅限于手持扇风驱蝇。白居易后来又写了一首《消暑诗》,再次弘扬“心静自然凉”的理念,但其中所倡导的消暑方式却未必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心理安慰。然而在“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的大暑时节,不采取有效的避热措施是很容易中暑的。

我还记得小时在乡村,每年大暑前后,房间内往往燠热难耐,即使啥也不干也会汗津津的,躺下更是“汗流浃席”。每到晚上,我就会拎着个凉席到外面找地方乘凉。后来,家里把砖瓦屋翻盖成了砖混结构的平房,于是我又有了纳凉的新方式——拎着凉席到房顶上去睡觉。

那时候我家走的是东南门,大门连着东屋,对着大门的迎门墙后砌着一个上平房用的楼梯。楼梯下的单砖墙有两个作用,既承担了楼梯的荷载,又把楼梯下封堵成一个储物间。储物间上下留有两个30多公分见方的洞口,里面用来存储黑炭,以备冬天取暖之用。

楼梯直接连着东屋的平顶,我上去后再从东屋平顶走到正房顶上。虽然水泥房顶还残留着阳光的余热,但一走上去我顿觉四面来风——其上不但视野开阔,而且周围毫无遮挡,无论是哪个方向的风都会自由吹过。躺在凉席上仰面夜空,每一阵风吹来都会让我感到神清气爽,那如影随形的暑热也就随之渐消。

后来为了降低房顶的余热,我总是提前在其上泼上几小桶井水。

我最喜欢在皓月当空的夜晚到房顶上纳凉。侧卧旁观,你可以看到月光把夜晚照得形同白昼,每一阵风吹来,落在房顶和墙上的树影就会姗姗舞动;仰面天空,你会看到月亮正在夜空的云层间慢慢穿梭,闪烁的群星恰如夜幕中嵌了钻石般一闪一闪,再加上夏虫吟唱,这样的景色总会让人内心宁静祥和。尽管不时有嗡嗡作响的蚊子前来叮咬,但只要摇晃着手中的蒲扇,总会慢慢睡着的。那时候我曾一度暗自庆幸,为自己能找到这么好的消夏场所兴奋不已。

不过在屋外睡觉总是不解乏,而且后半夜夜凉如水,有时也会下露水,因此,每次睡至半夜,我就会卷起凉席回屋内的床上睡觉。床上的蚊帐虽然补丁摞补丁,却总能有效防御蚊子叮咬。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着他们独特的避暑方式,而在我的记忆中,老家里的平屋顶是夏夜最好的纳凉地。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