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灯天使”系列报道
通讯员 孙鲁滕
在泰安市中心医院市立院区创伤外科,当车祸重伤患者血压骤降,走廊中便能看到护士胡月推着抢救车的身影,监护仪数据异常,警报声刚刚响起,患者所需药物便已备妥。“胡护士的预判总是‘快半拍’,她能根据监护数据的变化提前备好需要的药物,这种默契是无数次实战积累的结果。”这是病区医生给予胡月的评价。
刚与柔:在力学支点上守护生命
胡月认为,骨科护理需要有生物力学的“刚”,更要有人文关怀的“柔”。病区的走廊里,她指导髋关节置换术后的90岁患者李女士使用助行器。胡月根据全阶段康复护理流程,与医生沟通后,术后当天指导患者下床,每日蹲在患者床旁,双手稳稳托住患者的小腿,引导她完成踝泵训练。她说,真正的创伤修复不仅是缝合伤口,她口袋里的记事本记录着患者的康复进程。康复后的李女士感动地说:“我以为我再也站不起来了,是小胡给了我希望。”
不久前,42岁的建筑工人王先生从3米高处跌落,腰椎压缩性骨折伴多处挫伤。被送到病房时,他忍着剧痛念叨:“我可不能瘫了,老婆和俩孩子咋办……”作为家里的顶梁柱,王先生却拿不出面对伤痛的勇气。了解了患者的情况后,胡月蹲在床边询问王先生的想法,耐心地向他解释手术方案,“您这伤有明确治疗方案,咱别自己吓自己。”胡月的叮嘱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王先生在她的鼓励下重拾面对生活的信心。
心与骨:维护患者的尊严
术后疼得厉害,第一次练习翻身,王先生疼得脸色发白:“不行,太疼了,我是不是好不了了……”看着王先生痛苦的表情,胡月先按医嘱给王先生服用止痛药,教王先生慢慢喘气放松,等他缓过来再轻轻地说:“咱就试一点点,我托着您,您能翻过身来。”胡月稳稳托住王先生的腰,带着他一点点翻身,每挪动一下,胡月就暖声激励:“这手臂劲儿使对了!”“腰比上次松快多了!”……为了减轻王先生的痛苦,胡月主动对接主治医生调整止痛方案,让王先生能咬牙坚持下去,不至于半途而废。
胡月用双手托住的不仅是王先生的伤腰,更是一个父亲的尊严。从需要人抱着翻身,到颤巍巍扶着助行器站起来,王先生眼眶发红:“胡护士,你看我真的站起来了……”
作为创伤外科的护理带教老师,胡月多次获得“优秀带教老师”称号,她注重创新带教方式,以适应实习生在不同心理发展阶段的需求。她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制定适宜本科室的教学方案,强调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并通过组织查房和参与医护一体化查房,实施磁性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胡月根据本科室的3D打印模型为实习生进行生动的讲解。“看,这块骨骼标本的纹路多像年轮。”她握着实习生的手触摸教学模型,“我们要让每个生命重新找到支撑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