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真人
□刘晓萌
岱庙天贶殿内的巨幅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生动描绘了泰山神出巡、回宫浩荡壮阔的宏大场面,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回望泰山封禅历史的视觉盛宴。壁画的主角毫无疑问是万众景仰的泰山神,那位于泰山神玉辂前方,伴驾左右的两位乘肩舆者是谁?其中,头戴幞头,一袭红袍者为炳灵王。正所谓“上阵父子兵”,炳灵王正是泰山神的第三子。而那束发髻,戴小冠,长须美髯,身着青袍者常被称为延禧真人。所谓“延禧真人”究竟是何方神圣?很遗憾,在各类关于神灵体系的文献资料中均未能发现其身影。那么,关于延禧真人的说法缘起何处呢?从常理分析,延禧真人源自以殿宇之名作神祇之号的误会。
之所以出现延禧真人这一名号,主要是由于岱庙曾有延禧殿,有真人奉祠其中。岱庙延禧殿已毁于清末,关于其来历,并无明确的文献记载,但应与宋真宗封禅泰山密切相关。据《宋史·礼志》记载,宋真宗封禅泰山后,在回銮途中,曾为所经之地赐名,其中将澶州的行宫命名为“延禧”。“延禧”蕴含喜庆吉祥的寓意,以示对封禅成功的庆贺。宋真宗封禅后,加封泰山神为“仁圣天齐王”“天齐仁圣帝”。泰山神的地位愈加尊贵。为使奉祀泰山神的宫殿与其神灵中的至尊王者的身份相匹配,便按照皇宫的规格形制,对岱庙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延禧殿应在其列。殿内供奉的真人,自然而然被人们讹作“延禧真人”。后世流传延禧真人一说,概源于此。
欲解延禧真人身份之谜,我们不妨换个思路。在壁画中,泰山神以帝王之名,行巡守之礼。帝王有近臣干将,泰山神也有“左膀右臂”。既是“左膀右臂”,必定不会“昙花一现”,而是一套稳定的“班子”、一组常见的搭配。因此,我们可以在有关东岳之神的文献记载以及各地东岳庙奉祀的神祇中找到线索。元代《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所列五岳神祇中,东岳之神的“家臣”便包括至圣炳灵王与佑圣真君。道经《东岳大生宝忏》中也列有东岳诸神,其中“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九天司命上卿真君、上殿至圣威雄炳灵仁惠王”依次排列,即泰山神、佑圣真君、炳灵王的别称。北京东岳庙主殿供奉主神东岳大帝,东、西配殿也分别供奉佑圣真君、炳灵王。由此可见,三位神祇总是成组出现,是东岳诸神中具有代表性的阵容。由此可以断定,所谓“延禧真人”实为“佑圣真君”。
“佑圣真君”有何来头?佑圣真君,即“三茅真君”之大茅君,名茅盈,证位东岳上卿司命真君。宋太宗封其为“佑圣真君”,宋真宗加封其为“九天司命上卿赐福佑圣真君”。其职司有“与东岳天齐仁圣帝同鉴死生,共管阴府之事”“劫运阴阳而统斡,雷霆水泽以兼司”的记载。“同鉴”“共管”表明其为泰山神发挥辅助作用,而“佑圣”正是护佑、佑助圣帝之意,是其为泰山神“左膀右臂”角色的印证。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中的延禧真人之谜,实为一场以殿宇之名附会神祇的美丽误会。历史的烟云虽模糊了岱庙延禧殿的痕迹,却为后人留下了探寻的线索。丹青不语,神韵犹存。这幅流传千年的文化艺术瑰宝,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在等待我们挖掘探索、求真溯源。
“晨钟暮鼓”问东西
□朱余瑶
钟、鼓之用源远流长,从宗庙祭祀的庄严肃穆,到战场厮杀的激昂奋进,这两种乐器不仅承载着实用功能,更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提及钟、鼓,人们脑海中往往浮现出“晨钟暮鼓”的经典意象,然而在泰山之巅的碧霞祠,却有着独特的“晨鼓暮钟”,这一奇妙的文化现象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
“晨钟暮鼓”的传统最初起源于佛教寺院的报时制度。在古刹中,清晨钟声响起,唤醒沉睡的僧众,开启一天的修行;傍晚鼓声阵阵,提醒众人一天的修行即将结束,该静下心来反思自省。随着时间的推移,“晨钟暮鼓”不再只是单纯的报时方式,而是演变成了使人警觉醒悟的话语,仿佛在告诉人们,早上要以清醒的头脑开启新的一天,晚上则要在鼓声中沉淀思绪,回顾过往。
在泰山的碧霞祠,时间却奏出了不一样的乐章。据清代聂剑光在《泰山道里记》记载“东有鼓楼,西有钟楼”,《泰安府志全图》亦显示山下的岱庙也遵循着这一独特的方位布局。这种“东鼓西钟”的排列,让碧霞祠的钟鼓敲出了“晨鼓暮钟”的节奏,这种布局并非偶然为之,而是古人精心设计的文化密码。
解码的契机,就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五行学说里。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看似简单的元素,在古人眼中却是构建宇宙的基石,他们把世间万物都对应至五行之中。而钟鼓这对“黄金搭档”,也被赋予了独特的五行身份,鼓属木,对应东方,木主生发,象征着蓬勃的生命力与新生的希望。清晨,正是万物开始复苏、阳气逐渐生发之时,此时在东方敲响鼓,寓意着借助木的生发之力,唤醒沉睡的世界,迎接崭新的一天,充满了积极向上、生机勃勃的意味。就像《曹刿论战》里“一鼓作气”的冲锋号,鼓声里蕴藏着勇往直前的力量。
而钟属金,对应西方,金在五行中具有肃杀、收敛的特性。傍晚时分,夕阳西下,万物逐渐归于平静,阳气开始收敛,阴气渐生。此时在西方奏响钟声,契合了金的收敛之性,仿佛在为一天的活动画上休止符,让人们随着钟声慢慢平静下来,将一天的喧嚣与纷扰都收敛起来,回归内心的宁静。古战场的“鸣金收兵”,也是这一理念的表达。
泰山碧霞祠的“晨鼓暮钟”,看似打破了人们对“晨钟暮鼓”的固有认知,实则是古人智慧的精妙体现。他们将五行学说融进建筑布局与报时系统,让钟鼓成为“会说话”的文化符号。站在岱顶,迎着朝阳聆听鼓声,感受的是东方木气带来的生命律动;披着晚霞静听钟声,体悟的是西方金气赋予的沉静智慧。这种独特的时空体验,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浸式课堂”。
“晨钟暮鼓”问东西,问出的是方位之序,更是文明之思。从佛寺的“晨钟暮鼓”,到泰山上“晨鼓暮钟”,钟鼓之声穿越千年,就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其所蕴含的正是中华文明多元共生、和谐共存的永恒智慧。让我们在聆听中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浪漫,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吃茶去”
——高僧元玉的日常禅机
□赵晓云
您知道吗?千年前的禅宗高僧们,连喝个茶都能悟道!今天咱们就来说说清朝泰山普照寺的高僧元玉,也就是祖珍禅师,他充满禅机的日常修行故事,尤其是那个“吃茶去”的事儿,看看他是怎么把喝茶这件小事,用最平常的方式,引导人们悟道的。
“吃茶去”这句禅门语言从何而来?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赵州从谂禅师。据说有两位僧人来问他什么是佛法大意,他没有讲经说法,也没有引经据典,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吃茶去。”赵州禅师以“吃茶去”回应所有提问,这看似答非所问的话,藏着禅宗的大智慧,这体现禅宗“平常心是道”的思想,即修行不在远处,就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将修行融入生活琐事,强调专注与无分别的实践智慧。
到了清朝初年,高僧元玉把这句老话玩出了新花样,元玉在继承了这一传统的基础上,把它发展得更加贴近生活。他在泰山普照寺弘法时,常常对弟子们说:“各归各寮,吃茶去。”意思是,别在这儿瞎琢磨了,回去喝口茶吧!
把修行带入生活,禅机藏在茶香里。元玉的“茶中禅”有三味:第一味——破执念。有次开法会,元玉突然说:“这件事不是活人做得来的,是死人做的。你们要是还不懂,那就是真死了。”这句话表面怪诞,实则是让弟子们放下执念,回归生活,总想着“修行”,反而离禅更远。第二味——归平常。他让弟子“各归各寮吃茶”,实则是说:回屋喝茶时,记得把心也带回家,别被杂念拐跑。所以,“吃茶去”不仅是喝茶,更是一种心态:放下分别、专注当下、回归本真。第三味——承血脉。这杯茶连着临济宗的魂。元玉的师父是顺治皇帝的禅修老师,他把“直指人心”的临济精髓,化进了一杯茶里。
除了“吃茶去”,元玉还常用一些非常直接的方式来点化学人,比如“竖拂子”和“棒喝”。元玉手里那把拂尘可比教鞭还忙活。弟子问“该拜哪位佛?”他“唰”地举起拂尘:“拜它!”弟子懵了:“这算佛?”他反手放下拂尘:“眼睛往高处看!”临济宗祖师的拂尘原为“举起大千世界”,元玉却让它成了打破偶像崇拜的“当头棒”。
一声断喝醒人心,弟子追问“普照寺的禅意是什么”,元玉先吟诗:“四山环抱峰峦秀,二水交流溪涧灵”。当弟子一直追问较真时,他突然一声怒喝:“退下!”这正是临济宗独有的教学方式“棒喝”,就是在关键时刻,突然大声一喝,甚至用棍子打一下,让学人瞬间清醒过来。目的不是惩罚,而是打断他们惯常的思维模式,真理就在喝断妄念的那一刹那,跳出逻辑的束缚,直面内心的真实。
元玉的智慧,是把赵州禅师“吃茶去”的机锋,变成了日常修行的指南。茶香袅袅之间,寻常日子即是修行、拂尘一举一放,教人放下虚妄、当头一声断喝,让人直面本心。就像他写的偈子:“白云从来不说法,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亦皆口挂壁上。”真正的大道,从来就不靠嘴说,而是靠心悟。
斗母宫“风月无边”
□姚敏
在斗母宫南面盘道处,有块“虫(上省略一撇,以下同)二”石刻。它是泰山上为数不多的字谜刻石,是繁体字“風”和“月”的字芯。即“風”字,去掉外面的边框,剩下“虫”字;“月”字去掉四周的边框剩下“二”字。寓意为“风月无边”。
“虫二”两字是清朝光绪年间济南名士刘廷桂所题刻的。关于“虫二”石刻的由来,民间存在一些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刘廷桂与友人同游泰山斗母宫时,谈及杭州西湖的“风月无边亭”,他颇不以为然,认为这里景色峻拔奇俏,松壑云深,方配得上“风月无边”的真谛。为与西湖亭阁的题字相区别,刘廷桂在创作时独辟蹊径,刻意隐去“风月”二字的边框,仅留“虫二”字芯,既保留了原词的意境,又以减笔之法暗含“无边”之意,同时也成就了泰山最具特色的字谜刻石。这既是对泰山雄奇与秀美并存的自然风光的绝妙写照,又暗合中国文人“大象无形”的审美意境。其书法造诣与人文内涵相得益彰,展现了传统汉字艺术的精妙构思,同时又传递出中国文化中“大美不言”的哲学意蕴,堪称将文字艺术与自然美学完美融合的典范。
泰山斗母宫以其清幽绝俗的景致,历来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在此驻足。清光绪年间刘鹗笔下的《老残游记》以其生花妙笔,为后世留下了斗母宫的传神写照。在他的笔下,斗母宫有山有水、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清新明艳,赏心悦目,让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清净尼观充满了自然之趣和盎然生机。而这部小说也为沉寂的古老尼观增添了别样的魅力,只是他笔下尼姑的“风情”又为“风月无边”引出另一番的诙谐“风月”。
斗母宫的旖旎风光还牵引出清朝的一位大人物——康有为。他曾先后4次登临泰山,1922年65岁的康有为来到泰山,并居住于斗母宫,他在这青山绿水中,过了一段寄情山水的隐居生活。他还准备在这里筑房,安享晚年。然而,命运弄人,他的原配夫人张云珠不久后逝世,康有为悲痛欲绝,只能忍痛离开这片他心心念念的土地。
如若我们再细想,“风月”去掉外边框为“虫二”,表示风月无边,那如果把“虫二”作为一副对联的上联,那它的下联是什么呢?有人对出了下联,是“年华”,即“年华”加上边框代表年华有限。上联减笔成趣,下联增笔生花,一消一长间尽得汉字玄机。“风月无边,年华有限”这八字妙语道破了山河不朽令人谦卑,生命有限催人奋进。这启迪人们自然风光是无边的,而人生年华是有限的。人们要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如今,当阳光穿过斗母宫的古柏,在“虫二”石刻上投下斑驳光影时,像是向我们诉说着关于永恒与瞬间的古老智慧。泰山斗母宫作为泰山文化的重要载体,历经数百年沧桑,其意义早已超越单纯的宗教场所,成为融合信仰、文学、历史与社会风俗的独特文化空间。在这里,每一块古老的砖石、每一棵苍劲的柏树,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品味。
岱庙。 通讯员供图
泰山石刻。 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