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城事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缕馨香承千年 泰山香艺续新韵
  
  版面导航    
2025年7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缕馨香承千年 泰山香艺续新韵

泰山香艺文创产品。
碧霞普照泰山香牌摆件。
正在晾晒的香珠。
 

本报记者 刘小东 杨文洁 文/图

清晨的泰山脚下薄雾未散,循着一缕若有若无的药草清香,记者走进位于泰安老县衙的泰山香艺工作室,古色古香的博古架上陈列着形态各异的香具,墙面上悬挂着“泰山香艺”的书法挂轴,工作台前,身着新中式服装的泰山香艺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吴秀欣正手持香铲,轻扶铜炉,在香篆模具间,凝神专注静做一炉香,袅袅青烟升腾而起,勾勒出一幅生动的非遗传承图景。

泰山香文化承载着千年文明印记。其初始于秦汉,历经六朝发展,隋唐成熟,宋元昌盛,在明清时期走入寻常百姓家。承载了泰山文化的泰山封禅、泰山祭器、泰山香社等,丰富了中国传统香文化的内涵。轻抚案头的螺钿香盒,吴秀欣的眼神中满是敬畏,“随着时代变迁,香逐渐褪去神秘色彩,融入文人雅士的书斋琴韵与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012年,当香学泰斗登临泰山研习时,曾为医药世家传人的吴秀欣在听讲后决心重续家族香脉。为精研古法,她遍访名师,经年苦修,取得了行香师与香艺师双讲师资质。

在工作室的香料区,数十个装盛香材的瓶子整齐排列。吴秀欣随手拿起一瓶泰山野艾介绍:“制作泰山香艺香品的原料讲究‘道地性’,像这种生长在泰山周边的野艾,端午时节采摘的药效和香气最好。”吴秀欣向记者讲解了传统制香工艺,从选材、修制、研磨、配比到和香制作,每一道工序都遵循古法。

泰山香艺手工香珠制作堪称一场与时间的对话。记者在现场看到,香艺团队传习师悦阳将调配好的香泥反复捶捣,待其达到“三光”标准——手光、盆光、泥光后,再分割成小块逐一搓圆,最后雕刻图案制作出成品香珠。

以匠心守艺,在挖掘传承泰山香艺的同时,吴秀欣将承载着秦风汉韵的制香技艺与当代设计美学深度融合,让“非遗+文创”成为激活传统文化的密码。

“香囊、香珠、香牌都无需熏燃,自然散发幽香,既是挂饰,又是祝福礼品。”吴秀欣随身佩戴的“碧霞普照泰山香牌”是泰山香艺最具代表性的文创香品,选用泰山灵芝、野艾等10多味纯天然道地香材,汲泰山泉水,经过炮制、捣香、精修等13道工序,融合浮雕工艺,历时月余成型,方寸之间凝结着“五岳独尊”的山岳意象与“旭日东升”的文化意象。这款斩获山东工美金奖的作品,不仅是芳香避秽的养生之物,也是泰山平安文化的流动符号。

在吴秀欣的工作室里,线香、盘香、香囊、香牌等传统物品与冰箱贴、发钗、耳饰等现代生活用品碰撞出创意火花。泰山蜡梅香膏精选泰山蜡梅入料,将“傲雪凌霜”的自然意境封存于瓷罐;承载大汶口文化的镂雕梳子融入灵芝、何首乌,兼具按摩、疏经等多种功能……这些文创产品既保留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的传统,又通过“泰山元素+实用设计”叩开了年轻消费市场的大门。

“让香文化走进千家万户,首先要让人们触摸到它的温度。”吴秀欣带领团队构建起“体验+传播+产业”的立体化发展模式,进校园、社区、文化馆、博物馆宣传泰山香艺,已为500余家单位、30余所学校等开展了公益传习活动;通过山东岩岩文化平台将香文化带进商超,带领客户制作香囊、香牌、香枕、香捶等;与山东诚之旅旅行社合作,将香艺体验嵌入泰山旅游线路,让游客亲手制作篆香,体验千年香文化。

在“好客山东·齐鲁1号”旅游专列上,二十四节气主题香品随列车穿行,把“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的民俗转化为旅游记忆;在非遗市集上,“锦上妙品”品牌的香珠手串、香膏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国潮伴手礼;“茶说香悦”文化展演体系将茶艺与香艺融合为舞台艺术,通过专业表演团队,让中华香文化在泰山茶“喊茶节”等各类文旅民俗节庆活动的舞台上焕发光彩……如今,吴秀欣培养的43名专业香艺师活跃在文化传播一线,研发的上百种文创产品形成矩阵,非遗技艺正通过“手艺+文创+文旅”的链条实现价值重构。

泰山香艺的蝶变印证着非遗传承的时代命题:唯有让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同频共振,才能让千年古韵在“非遗+文创”的沃土中生生不息。“泰山香艺,香自泰山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非遗文创的研发,让这缕穿越千年风雨的馨香飘得更远、传得更广。”一个个“吴秀欣”正以创新之笔续写千年香脉,让非遗成为流动在当代人指尖的温度与诗意。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