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波平 文/图
2002年8月,岱庙出土了6块宋代画像石刻,其中一块为捶丸图。该图浮雕一儿童,像高0.23米,儿童着长袍,穿肥裤,两腿叉开,左手持一曲头棒至脑后,右手平伸胸前握一球,目视右前方。该图生动描述了当时流行的儿童捶丸形象。
捶丸原名步打,步打分化于击鞠。击鞠是持杖骑马打球的一种马球运动,在东汉时就非常流行。唐代,帝王及宗室贵族多尚击鞠,为提高安全系数,又把骑马改成了骑驴击球,接着又分化出一种徒步持杖打球的方法,为了与骑马或骑驴击球分开,人们就称徒步击球为步打,这步打就是捶丸的前身。唐代时,步打流行于宫女间,后又传于民间教坊。
到了宋代,步打又称步击,并有专门习此艺者,专为人表演或陪同运动。步击尤其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这或许正是人们把儿童捶丸(步击)形象刻到石头上的原因。
元代,步打的规则方法被进一步规范并形成了专著,该专著称《丸经》,是书房名为“宁志斋”的一老人编著的。正是在此著作中,步打被称为捶丸。该书记录了宋徽宗、金章宗都喜爱捶丸运动的史实,并说明了捶丸与唐代的步打、宋代的步击,都是同一种运动,只不过是在技术规则上稍有不同或改进而已。《丸经》云:“作有时,乐有节。有时则事不废,有节则志不妨,无时无节,则事废而志妨,有时有节则身安而志逸。”又云:“胜负不动于心,容止自若,成德人也。”捶丸运动饱含着有时、有节、有德的大道理。
明代宫廷仍然喜爱捶丸。受宫廷影响,各大城市中都有此项运动的开展。明中后期,《丸经》得到重刊,并有周履靖增跋语云:“予壮游都邑间,好事者多尚捶丸……推而致之,触类而长之,拟亦收放心、怡性情、动荡血脉,畅其四肢,岂博弈者所能企其万一者哉,宜乎君子不器而取友以同乐之。”捶丸运动的吸引力,由此跋语可见一斑。
到了清代,捶丸不知何故竟在国内销声匿迹了。这可能与清廷禁止民间演习拳棒等政策有关。
流行于欧洲的高尔夫球运动在器具、规则等方面与捶丸如出一辙。高尔夫球运动最早见于14世纪末期,比中国唐代的步打晚了近700年,即便与中国的《丸经》成书时间比,也晚了200多年。据部分汉学家考证,高尔夫球运动或是由成吉思汗率大军西征时传入欧洲的,或是由往来于欧亚大陆的商旅传到欧洲的。
岱庙这一方小小的捶丸画像石刻,蕴含着中华民族热爱体育运动的悠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