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皓若 整理
“今天是我最难忘的一天,最幸福的一天。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全人类的幸福,就是上刀山下火海我也心甘情愿。就是粉身碎骨,也赤胆忠心,永不变。”翻开50多年前的战地日记,1966年8月29日那天的字迹依然清晰。那天,20岁的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站在鲜红的党旗下,拳头攥得发紧,心中仿佛燃起一团火。
年轻时的我,一入伍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和战友们摸爬滚打、刻苦训练,我还在别人休息时给自己加练,成为班里的尖子兵。
1966年深秋,部队开拔的命令来得突然。离开祖国,走向援越抗美的战场,我站在摇晃的车厢里,看着渐渐远去的站台,有些忐忑,但更多的是坚定。
战斗的激烈和残酷超乎想象,炮火连天中,看着惊心动魄的场面和战友们前仆后继的身影,我想,这些不该随着硝烟消散,必须记录下来。每次战斗结束,回到草棚子里,我便就着那盏忽明忽暗的煤油灯,趴在床头一笔一画记录当天的战况和敌军的进攻特点。
特别要铭记的,是那些舍生忘死的壮举。班长张化礼一个人操作7个人的炮,顽强地装填、瞄准、击发;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电话班战士张丙春、王金诗仅用9分钟,在5.5公里长的线路上接通了11个通讯断点;炮火中,战士张德喊出“头顶两千镑,脚踏子母弹,脸不变来心不跳,死要死得让敌人发抖,死要死得让同志们受到鼓舞”……
战斗结束后,我带着两本战地日记回到了祖国,在部队宣讲英模事迹。退伍后,我来到湖南涿州军工厂,成为一名飞机发动机实验员。多年后回到家乡,我在锻压机床厂工作,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颗平凡“螺丝钉”。但无论我走到哪里,两本日记始终放在床头柜最深处。今年春天,我将日记郑重地交到泰山区上高街道北上高村党史馆,我想让更多人通过这两本日记了解那段历史。
又到党的生日,此刻,我想对50多年前的自己说:“你没有辜负入党那天的誓言,在战场上有压倒敌人的英勇气概,回到岗位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用双手建设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