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婷 陈思 文 隋翔 图
初夏的东平湖,波澜不惊。63岁的渔民张德海正举着手机当“透视镜”。
屏幕里,水下摄像头传回的实时画面中,鱼群穿梭如织。“这水质,比俺家用的玻璃还透亮!”张德海笑着点开智慧渔业App,溶氧量、水温、pH值3条曲线在晨光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在东平湖智慧渔业体系下,这位老渔民正亲历着渔业养殖的数字化蜕变。
科技赋能养殖:从“靠天吃饭”到“数字管家”
在东平县新湖镇智慧渔业平台,片区内各个鱼塘水的温度、pH值、溶解氧、氨氮、总磷等指标清晰地显示在大屏上,并可通过大数据系统调节操控。
“智慧渔业平台是专门为人工水产品养殖设计开发的,采用物联网及数据采集技术对养殖环境、水质、鱼类生长状况、药物使用、废水处理等进行全方位的管理、监测,具有数据实时采集及分析、生产远程监控等功能,在保证水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产量。”东平汶河湾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顾春雷告诉记者,平台在设施渔业示范区、育苗繁育区、藕虾套养示范区,对草鱼、花鲢、小龙虾等淡水产品进行科学化养殖,同时,实现了水质监测系统、远程控制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渔技服务系统、溯源系统在生态渔业中的广泛应用。
随着平台的建成启用,新湖镇万亩生态渔业走向智慧化、尽显“科技范儿”。“以前养鱼、养螃蟹全靠经验,遇到天气变化或者水质问题,总是提心吊胆。现在有了电信的智慧渔业系统,就像请了个聪明的‘管家’,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养殖户张德海对此深有感触。
如今,通过布放在鱼塘中的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水的温度、pH值、溶解氧、氨氮、总磷等指标,实时监控并记录水质状况,出现水质超标问题系统会及时进行提醒和告警,保证水产养殖的稳定运营。“以前水产养殖基本靠经验,塘口每天都得走一遍。”作为水产养殖的“老把式”,张德海感慨地说,“现在靠科技,手机上都安了App,动动手指就能分析水质,省力又精准,以前想都不敢想。”
渔民变身“新农人”:直播间卖鱼,溯源二维码见证品质
这场数字变革也让传统渔民变成了“新农人”。32岁的王鹏从城市返回家乡,在电商孵化基地架起直播间,背后的智能仓储区码着“身份证件”齐全的有机鳙鱼。“溯源二维码一扫,养鱼过程全透明!”他在手机镜头前自豪地向网友展示。如今,智慧渔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湖区产业升级。在占地13.33公顷的稻渔共生示范区里,农民既种稻又养鱼,收益翻了两番。在“智慧渔业学院”,像张德海这样的老渔民,如今也在“充电”,1200多位乡亲通过“线上+线下”课程,从“凭经验养鱼”进阶为“用数据说话”的“新农人”。
目前,汶河湾渔业对鱼塘由手机控制升级为大屏控制,增氧、投喂、水质一目了然、一键控制。公司还用上了水处理、集装箱养殖、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等装备,鱼的品质大幅提升,鱼价更是普通养殖模式的1.5倍。“我们对智慧渔业平台进行了升级,安装更先进的各种传感器,这样鱼池中的各项指标指数在大屏上都能显示,避免了养殖中的一个重大风险,产量就能增加1/3以上。”顾春雷告诉记者,汶河湾、旭丰农场、志远渔业等新型渔业经营主体,依托“龙头企业+基地+养殖户”“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等发展模式,实现科学养殖、统购统销,东平的鱼品质更好了、价格更高了。
产学研联动:生态渔业“金钥匙”打开富民强村路
人才、技术的扶持成为护航生态渔业发展的“金钥匙”。近年来,东平县水产业发展中心积极引导群众科学、高效养殖水产品,组建生态渔业服务队,带着技术下沉一线,为养殖户办实事、解难题。“当老百姓有需求的时候,我们接到信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我们有服务车、水质化验盒,诊断工具都在车上随时带着随时出诊,都是随叫随到。”东平县水产业发展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杨军说。
在此基础上,东平县水产业发展中心主动加强与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合作,设立专家工作室,集聚高层次人才,开展良种良法示范推广,建成现代渔业综合管理平台,全县渔业养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东平县傍水而居,因水而兴。独特的资源禀赋,赋予了生态渔业发展的自然基因,造就了东平“江北鱼米之乡”、全省淡水渔业大县等美誉。近年来,东平县上下锚定“富民强村”目标,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纵深推进2万公顷生态渔业工程,着力扬优势、提质效、做品牌,“江北水乡”名声大振,“生态饭碗”端得更牢,“绿色发展”迸发活力。
如今的东平湖,科技与生态共舞,传统与未来交融,正以“智慧”为笔,谱写着新时代的“渔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