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文青部落 上一版3  4下一版
种下一片希望
画境后石坞
说“不出户知天下”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25年5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说“不出户知天下”

聿君(本名王建群),字古公,号一闲堂主人,又号竹溪居士;中国作协山东分会会员,曾任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文章发表于《散文》《中华散文》《山东文学》《时代文学》等处。
 

□王建群

民间常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意思是:秀才(泛指知识分子)读了许多书,即使不必到处游走,也可知晓天下的事。

时下交通便利,衣袋充裕,旅游盛行。但今天“走遍天下”“下车拍照、上车睡觉”的结果,无非是“回来什么也不知道”。钱花了,路跑了,累受了,居然“什么也不知道”?与“不出户知天下”背道而驰。

如此之大的差别,正在于是否博览群书、在于文化之有无、知识之有无、胸怀之有无、思想之有无。

我这人懒,喜安逸,恶奔波。对当下奔跑劳碌的商业“旅游”,一向视若畏途、避之唯恐不及,哪敢问津?山水写生乃当务之急,也万万不敢亲近。我想到古人为何津津乐道于“卧游”。卧游者,卧而游之。人性是相通的,古代文人大多喜安逸,而恶奔波,且交通不便;莫若卧于榻上,舒适安然,便可心游万仞:以腹中诗书、胸中丘壑,去会山川岩壑、涛走云飞、变化万千;无奔波之苦,却得山川游走之乐,岂不妙哉。

而“知天下”的道理,与彼又何其相似乃尔?老子在“知天下”句后还有一句话,说是“不窥牖,见天道”。“牖”,即窗;“天意”者,“上天之意愿”也;“天下”者,人间之万物。自汉代董仲舒提出并确立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之后,人们仿佛忽然聪明起来:明白了人生的道理,知道了上天的主宰,如何扬善抑恶。人们通过观察天象,以知人世;饱读诗书,以知天下;于是心目大开,不再混沌懵懂。

天人合一,既是中国人的世界观,也是宇宙观人生观。既然二者合一,必有“天人感应”之效。为知晓人世顺逆冷暖,中国古代文人会时常关注天象变化与趋势,乃“知天意”之目的。由于其大量读书思考、观察了解,便可深刻知晓天象运行变化的规律、由此深知了世态之炎凉;即使“不窥牖”,亦可知“知天意”。

同理,读书可“知天下”,亦不言自明:书中有人生世态之一切知识;使用这些知识,不仅可以知社会生活、人情往来、上下左右、以致一切行为思想;亦可知天南地北不同之山川地形、人情风物;且可知社会状态、运行趋势、人心向背等事物样貌;并以其所见所闻会同学问道理,将天下事分辨思考明白,得出其客观公正之见解。

如此,天下可知也!

 
3上一篇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