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天下泰山 上一版3  4下一版
走近泰山神
  
  版面导航    
2025年4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近泰山神

宋天贶殿。 通讯员供图
泰山神。 通讯员供图
宋天贶殿。 通讯员供图
 

□苑胜龙

春深时节,站在岱庙天贶殿前,仰望端坐神龛的“东岳泰山之神”,垂落的冕旒如星河倾泻,将威严深藏于流动的玄光;玄色衮服披拂云霞,金线绣纹游走如龙蛇,于静穆中暗涌雷霆;鎏金瞳仁凝神千年,既阅尽人间沧桑,又将山川秀色尽收眼底。这尊泥塑神像恰似一座时空坐标塔,将远古先民对天地的敬畏与今人对生命的叩问,熔铸成永恒的仰望。

泰山神的诞生,绝非偶然,实为人类与自然绵延万载的精神对话。中国先民对山岳的崇拜,历经千年淬炼终成独特信仰体系。泰山神的萌芽,始于远古先民对自然的惊鸿一瞥。1966年新泰乌珠台“智人牙齿”的出土,恰似一枚叩启泰山神起源的密钥——将泰山地区文明火种追溯至四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至大汶口文化时期,“大汶口人”在巨大的信仰力量驱使下,于陶尊腹部刻下不可磨灭的心灵轨迹——“日、火、山”的神秘符号,犹如远古的密码,记录着先民将柴薪垒于山巅的虔诚,化作人类首次赋予山岳神格的神圣契约。当第一缕火光与朝阳辉映,“大汶口人”便将对山岳的敬畏与对苍穹的祈愿,锻铸成文明基因的最初序列。《礼记》所谓“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恰为这种原始崇拜的哲学注解。“大汶口人”这些深划如符咒的刻痕,既是文明胎动时沟通天地的暗码,更是“有功烈于民者”泰山神意象的最初轮廓。

齐鲁大地的思想沃土,赋予泰山神以理性辉光。孔子周游列国的车辙碾过泰山脚下,稷下学宫的论辩声在岩壁间回荡,墨子“兼爱”的呼喊与兵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聪慧,皆如星斗缀满泰山之巅,于泰山岩壁间折射出慧心的光谱,在泰山山风中交织成文明的经纬。当战国阴阳家将泰山提升为“阴阳枢纽、五德终始”的宇宙模型,这座巨岳,自此完成了从地理坐标到精神图腾的升华。《诗经·鲁颂》“泰山岩岩,鲁邦所詹”的咏叹,恰似青铜编钟的余韵,叩响了文明觉醒的序章。

帝王的巡狩与封禅,为泰山神披上了神圣外袍。《礼记·王制》记载的巡狩之礼,实为权力与神性的共谋仪式:“天子五年一巡狩。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自周天子始,泰山便成为帝王祭祀的神圣坐标。作为山岳祭祀礼仪中最隆重的盛典——封禅,则开启了帝王与神祇的千年共舞。泰山封禅,承载着天人交感的终极仪式——帝王以人间至尊之躯,在泰山之巅筑坛祭天,于山麓除地祀地,将山河社稷托付苍穹。正是这份神秘,让山川之灵且形象模糊的泰山神始终笼罩在若隐若现的圣光里。汉武帝八登泰岳七次封禅和求仙问道的执念,谶纬学家赋予“泰山治鬼”的神秘传说,东汉“生属长安,死属泰山”的镇墓文,赋予“泰山府君”幽冥之主的权柄,使泰山神获得贯通三界的宇宙维度:既司掌现世秩序,又统御死后轮回。魏晋南北朝称“泰山抚军”、唐赐“天齐王”、宋尊“天齐仁圣帝”、元敕“天齐大圣仁圣帝”、明诏“东岳泰山之神”,这些帝王加封的尊号如星斗缀满神袍,将泰山神铸造成华夏文明的立体年轮。

泰山神的神格嬗变,恰是神话年轮的层叠生长。史学家顾颉刚说:“神话如老树年轮,层层叠叠皆是时代印记。”此言在泰山神身上得到完美印证:从大汶口先民膜拜的山灵,到汉代冥府判官,再到封号迭增的神王,其金虹氏、太昊、盘古、天孙、黄飞虎等传说身世在时代长河中流转。道教《五岳真形图》中统领五千九百神灵、执掌生死的东岳泰山君,佛教地狱十王殿里的第七殿泰山王,民间传说中偷饮琼浆的“三郎公子”,共同编织出超越阶层且市井生活气息浓郁的神格图谱。这种“人神共居”的特质,使泰山神从庙堂偶像演变为市井标志:元杂剧《东岳断冤记》里嬉笑怒骂的判官,明清年画中携眷巡游的场景,琉球进香船上的青烟铜炉,南洋华侨会馆的烟熏神龛,最终在岱庙《启跸回銮图》的朱砂壁画中臻于极致——皇家仪仗的华盖深处,隐约可见挑山工的古铜色脊梁;分明可闻香客掌心之铜锁发出细碎私语。由此,泰山神在民间叙事中完成祛魅重生,成为跨越时空的文明枢纽,成为人们心目中自然崇拜的象征、幽冥忠孝的化身、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媒介。

泰山神真正的神性,源于芸芸众生的血肉供养。当月光抚过十八盘的石阶,照亮夜行客踉跄的脚印;当溪流漫过经石峪的刻经,浸润游方僧的芒鞋,那些沉积在山峦褶子里的文明记忆便次第苏醒:大汶口先民的圣火跃动于山巅,封禅台下金册玉牒的祷告渗入地脉,汉柏年轮嵌着秦砖汉瓦的祈愿,唐槐枝丫飘荡着李白醉吟的长啸,北斗台的星辉为背包客指明归途,碧霞祠的红飘带系着南来北往的期许……7736级台阶上,信众的祈愿与文人的长吟在山风中曼舞;晨钟暮鼓里,帝王的野心与平民的愁绪化作青烟飞舞。这些卑微个体的生命刻度,在岩石皱纹里结晶,在岁月长卷中汇集,最终让泥塑神像有了呼吸,有了体温,更有了灵魂的震颤。

日过午后,站在天贶殿前,凝望“东岳泰山之神”,冕旒垂落串起天地人三才的金线;衣袂褶皱积聚着五千年文明的经卷:那些被香火熏染的壁画,那些被风雨侵蚀的碑刻,那些被朝代更迭摩挲的石阶……一件件、一桩桩,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所谓文明,不过是人类在自然伟力前的谦卑,是向恒久叩问的执着,是千万个体将生命刻度铭刻于天地的集体记忆。而今,守护大地的泰山神,早已超越庙堂偶像的范畴,成为一种心灵誓约——将敬畏自然的基因、慎终追远的智慧、家国同构的哲思,凝造成每个仰慕者心中的永世坐标。

走近泰山神,是场心灵的洗礼,是次文化的启蒙,更是对生命的哲学沉思。他让人们懂得,敬畏自然、珍惜生命是与天地和解的密钥;他让人们明白,追求美好、弘扬美德是人生价值的永恒内核;他更让人们感悟,开放包容、携手共进是缔造幸福与平安未来的基石……如今,见证岁月的泰山神,不再是冰冷的偶像,亦非高居九天的主宰,而是用千年时光铸就超越时空的文化符码。

月光涌过天贶殿的飞檐,驻足寻思,忽然懂得:所谓“天人合一”,原是这般模样——泰山神像的金瞳映照着人间烟火,而人间的景仰,终将化作不朽的星光。

走近泰山神,方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我始终是那后来的仰望者!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