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丽宁 芦静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4月则是泰山区岱道庵小学的“读书月”。今年“读书月”期间,学校校长李成水提出“手不离书”的倡议,鼓励学生“除了上课任何时候都可以拿上一本书”,再次让这所以提倡阅读走入公众视野,并受到家长和社会认可的学校成为焦点。
2013年,岱道庵小学提出“你想卓越吗?那就读书吧”的阅读口号。为了让学生实现从“被动读”到“我要读”的转变,学校用12年跑了一场关于阅读的“马拉松”。
1
阅读带给学生改变的力量
4月22日上午,大课间活动结束后,二年级学生闫祖彬叩响了校长李成水办公室的门。“李校长,我最近在读《西游记》,他们师徒四人在经过西梁女国时发生的故事很打动我!”一进门,闫祖彬就迫不及待地分享起自己的读书心得。对李成水来说,学生这样“不打招呼”突然到访早已习以为常。
“这是我最想看到的场景,小学阶段的重点不在成绩,而在于阅读。”李成水说,这就是他在学校推广阅读的初衷。在他看来,首先,读书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解放思想、强大精神,进而丰厚学生底蕴,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12岁之前又是阅读关键期,记忆于童年,受益于终生;其次,世界上最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养成读书的习惯,也就走上了自我教育之路。
为什么要阅读?学校党支部副书记赵静认为,阅读带给学生的力量是无穷的,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更塑造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学校五年级(5)班有一名让老师们比较头疼的学生,他上课时会忍不住左顾右盼,总是破坏书本和文具。转机发生在教室建立‘图书角’之后,一开始老师鼓励他选择喜欢的书看、陪着他一起看,后来变成他自己主动拿书看,从一开始的不以为意到之后的专注、积极,是读书改变了他。”赵静说,2024年,这名学生一共阅读了169本书,这一本本图书不仅是他成长道路上的“伙伴”,更是见证他蜕变的“勋章”。
在岱道庵小学,学生年阅读量从2022年的61本跃升至2024年的78.3本,相当于每4天读完一本书,学生还发表了15000篇见报文章、605册个人文集,这些看得见的改变,正是学校推广阅读最实在的成果。
2
不仅要“爱读书”还要“会读书”
走进岱道庵小学教学楼,每间教室外,都有一排摆得整整齐齐的小板凳,一到下课时间,便有学生主动拿上喜欢的书,静静地坐到板凳上阅读。
“这是学校在今年为学生增设的‘阅读凳’,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赵静说,除此之外,学校还在有限的空间内设置了书吧、书香斋、绘本馆、市级示范性图书室以及高标准阅览室等读书场所,在岱道庵小学,捧起一本书可能只需转个身、抬个头。
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经过12年的探索,岱道庵小学已经总结出一套完整的阅读方法和体系。在激发学生阅读内驱力方面,学校精心挑选了300多本能够将学生引上“阅读之路”的兴趣书,还通过开展阅读指导、评选激励、“讲书”等展示活动让学生爱上阅读,从阅读中收获纯粹的快乐与满足。
在岱道庵小学,阅读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了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学校设计了晨读、午读、闲读、晚读四个阅读时段。晨读时,学生站立端书,大声朗读《古诗古韵》和《趣读古文》,仿佛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午读时,教师走进教室与学生共读,享受阅读的乐趣;闲读和晚读则是学生的自由阅读时间,他们可以放飞自己的想象,探索未知的世界。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爱读书,还要让学生会读书。”李成水说,阅读并非只是翻阅书籍那么简单,学校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批注阅读。学校制定了“1+X”读书方法,通过“一查二画三写”三个阶段,采取“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阶梯方式推进,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以前觉得读书是任务,现在觉得读书是享受。”学校五年级(5)班学生杨晓函的话道出了学校许多学生的心声。12年的坚持,让阅读的种子在这片教育的沃土上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花。
3
教师、家长也在共同读书
自2016年起,李成水每年都会统计自己一整年来阅读过的书籍。据统计,他最少的一年读了32本书,最多的一年读了46本书,各种类型的书都有。
“今年我从年初到现在已经读了11本书,这里面有一些有关讨论大自然教育的书籍,对我们关注和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所帮助。”李成水说,在当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数字化时代,更要把读书当成喜欢的事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
在岱道庵小学,学生喜欢阅读,教师、家长也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坚持读书。
学校语文教师宋冉的阅读目标是:每学期精读1至2本语文教学专著、每个月阅读1本经典儿童文学。“我每天会设定睡前3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专属阅读时段,利用碎片时间听书,还会进行教材关联阅读,在备课时延伸阅读课文作者的背景资料、其他作品。”宋冉说,为了静下心来阅读,她还会保持“读者心态”与反思习惯,边阅读边批注,在阅读感触较深的文章时及时记录当下的感受,写一写读后感。
家长李阳每天的阅读时间是学校倡导的“亲子共读时间”。“我和孩子最近在读历史类的书籍,读完之后也会互相交流,孩子感兴趣,我们也增长了很多知识。”李阳说,这样的阅读时间不仅让读书成为一家人的习惯,更搭建了亲子交流的桥梁,这份“共读”的温暖在当今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今后是否会继续倡导阅读?李成水的答案是肯定的。“坚持阅读不仅能开阔孩子的视野,更能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人文素养,让他们受益终身,今后我们也会继续深化阅读工作,让书香浸润每一名孩子的童年。”李成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