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智凯
开栏的话
在泰山之巅,在烟火升腾的城市街巷,有这样一群守护生命的“火焰蓝”,他们既是火场逆行的孤勇者,也是城市安全的守护人,更是群众身边的“蓝朋友”。即日起,本报特推出“生命守护者·走近泰安火焰蓝”栏目,深入挖掘那些藏在滚滚浓烟背后的感人瞬间,用笔触描摹防护服下的滚烫初心。
在泰山之巅,一群“火焰蓝”常年穿梭于悬崖峭壁间。其中,一个年轻的身影总在队伍最前面。
他叫张康,是泰山风景名胜区泰山消防救援站分队长,参加过各类救援任务1400余次,救助遇险游客1350余人,在生死一线挽救了120余条生命。干净利落的短发,笔挺的“火焰蓝”制服,充满力量的眼神……富有精气神是记者对他的第一印象。“这是我的初心。”当谈到为什么选择来到泰山时,张康脱口而出。
时间回到2014年,张康怀着期待和梦想来到山顶,却发现这里与想象中的消防站不同。“山上温度比较冷,比山下低10℃左右,每天晚上睡觉要盖两床被子,上面还得盖一件大衣。”张康回忆。苛刻的生活条件,为他们提供了天然的训练场。饮用水、饭菜等需要大家挑着扁担去取,有时候一去就是1个小时。“最难的是下大雪的时候,路滑容易摔倒,一旦摔倒水桶里的水就会浸透棉衣。”张康看着传承下来的扁担感慨道。
“是什么让你支撑到现在?”记者话音刚落,张康便脱口而出:“是信念。那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救援,正是这次救援让我更坚定了留在这里的决心。”
2017年的大年初三,大雪覆盖了山脊。一家三口来泰山游玩,不知为何突然在拱北石附近发生争吵,10岁出头的小女孩纵身跳下悬崖。“我们接警后立刻赶到现场,当时她的父母已泣不成声。在简单了解情况后,我们准备下到崖底去救援。”张康说,“我当时是通讯员,需要全程记录救援行动,就跟着队员一起下去了。”他们一行4人系着100米长的救援绳,直到绳子用到了尽头仍然没有到达悬崖最底部,于是只好在没有安全绳索的情况继续向下寻找小女孩。“这里有脚印!她还活着!”循着脚印搜寻了半个小时,他们终于在距离崖顶近200米的一块大石头后面发现了蜷缩的小女孩。返程时,一路上都是大石头,非常容易滑倒,怕小女孩受到二次伤害,张康的战友曹明战便将自己的脚垫在石头上面,让小女孩踩着自己的脚走过最危险的路段。“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这身制服有多重。”张康告诉记者。
2022年冬,一名游客不慎从近150米高的崖顶坠落,身为班长的张康第一个申请参加救援。“当时刚下过大雪,气温很低,就怕时间长了游客挺不住。”张康说,到达崖底后,他为游客固定好三角吊带,将自己与受伤的游客绑在一起。为避免游客受到二次伤害,他以身体作为盾牌,让自己更靠近崖壁,一点一点回到了崖上。
新的困难接踵而来。由于大雪,车辆无法通行,张康与队员们便用担架抬着受伤游客往山下走,艰苦前行了3个小时,直到将受伤游客送上在红门等待的救护车,张康才松了一口气。稍作休整,他们又踏上了徒步返回的道路,这一次往返就是12000余级台阶。
“平时我们最基本的救援任务就是抬着伤者下山。”张康告诉记者。泰山消防救援站一共有18名队员,被人们称为“18棵青松”。如今,“18棵青松”依然挺立在泰山之巅,他们的足迹融入石阶纹理,与山风“共舞”,用被担架磨出厚茧的手掌在云端书写着无声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