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城事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弘扬祭扫新风 护航文明清明
“城管蓝”清明假期全力保障城市平稳运行
肥城市累计建成 公益性公墓498处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25年4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肥城市累计建成 公益性公墓498处

 

本报讯(记者 郑凯 通讯员 纪宗玉 师彤华 栾园园)“采取什么样的安葬模式、墓地建在哪里等,这些我们都考虑了。我们还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和党员会议,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公墓建设采取树葬方式,骨灰盒深埋两树中间合适位置,以树为碑,不圈坟。”肥城市安驾庄镇北张侯村党支部书记安兴伟介绍,“我们利用村北樱桃园原墓地,改造提升、新建村级公墓,设有双墓穴80个、单墓穴10个,现已使用44个。”

清明时节,樱桃花开。安兴伟说,在这片生长茂盛的樱桃树中建设墓地,是村民的共同决定,村中既有耕地也有林地,这片樱桃园属于村级“一块田”经营,现在已经流转,每年增收的流转费可以用于公墓的日常维护。

农村土地资源紧张,在建设公益性公墓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土地的性质不被改变,保证农民收入,还要尽可能满足群众对墓地建设的意愿。从墓地的外观设计到焚烧池、祭祀台以及消防设施的配备,都要考虑在内。肥城市在探索中实践,给出了答案。

在王瓜店街道穆庄村,这里采用建设小型殡仪馆来解决项目占地迁坟难的问题。走进穆庄村小型殡仪馆骨灰堂大厅,骨灰寄存架一排排整齐排列,每个骨灰寄存架上都设有编号。“骨灰堂先后迁入240个骨灰盒。”村党支部书记王广庆介绍,“室外还设十二生肖祭奠台,就是为了让村民根据逝者的生肖进行祭拜。”

“使故者安息,给生者慰藉”是穆庄村殡仪馆的建设理念,配备的丧葬事务理事会、丧葬车辆等服务设施建设皆为群众服务。

而在老城街道大石关村,一排排墓穴错落有致。与北张侯村和穆庄村不同,老城街道大石关村人口多,土地类型主要为耕地。村“两委”在广泛征集群众意见之后,因地制宜,采用“地堰墓葬”模式,在李峪西山上建起连排式地堰墓穴。

“这种‘地堰式’葬法不占用耕地,而是利用土地原坝堰进行垒砌加固,既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又确保不影响农作物种植,还将闲置的山坡、坝堰等有效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老城街道大石关村党支部书记孙文远说。

从骨灰堂、公墓到地堰等设施建设,肥城市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的同时,注重生态节约,最大限度提高村民幸福感、满意度。据了解,目前,肥城全市已累计建成公益性公墓498处。

 
3上一篇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