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文青部落 上一版3  4下一版
清明絮语
我爱红石榴树
临江仙·清明感怀
跫音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25年4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明絮语

 

□赵家栋

清明时节雨纷纷,上坟祭奠先辈路上,欲断魂的人们,语也纷纷。

故乡在岱下金牛山阴,小的时候常听大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如今村上的后生怕“子欲养而亲不待”,孝敬老人趁“夕阳红”。

“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揭示了在那食不果腹、缺医少药的岁月里,当父母生病,需要子女长期照顾时,子女可能因为生活艰难困苦而逐渐失去耐心和孝心。这种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现今生活中几近消失。

今年清明节前,我回乡时,听说村上年迈的赵哥赵嫂瘫痪,一张床上一个,4个儿女昼夜轮班侍候,10多年为病瘫父母求医问药,年复一年,饭可老人口,话遂老人心。

赵哥赵嫂在床上躺了十三四年,他们病逝后,按村规民约,他们的儿女没请鼓乐,没大办酒席。

50年前,故乡开始推行火葬,所有村庄,响应政府“留住脚下寸土地,保住子孙饭碗田”号召,平了坟头,村民火葬后的骨灰一律深埋。为铭记先人的恩德,每年清明节和寒衣节,我的父老乡亲就到新旧墓址上,行礼祭祖。

改革开放后,故乡用上了电,引水上了岭、上了山,家家户户有果园。村上人为祭奠方便,把亲人骨灰埋在自家果园,起个小土堆,逢节焚纸、烧香,成了山林防火的隐患。为统一监管,村公墓应时而生。每逢清明节、寒衣节,公墓上,祭奠故人的烟火遮天蔽日。为防“一点火星,能毁千亩林”,村上出台新规:上坟严禁烧纸、焚香、放鞭炮。

于是,逢节到公墓祭奠故人的乡亲,上供、行礼后,把纸钱压在坟头。厚养薄葬、行孝莫等俗语“坟前千堆灰,不如床前一碗水”,成了“坟上百层纸,不如床前一碗水。”

床前的一碗水,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无尽的深情与敬爱。它代表的是在亲人最需要时,那份不离不弃、细致入微的关爱。这碗水,如同甘霖滋润着干涸的心田,让生命的最后旅程不再孤单,充满了爱与被爱的温暖。

村上建公墓后,坟堆有增无减,照此下去,公墓须扩建。为节省土地,希望村上像泰山长安园那样推出“全免费生态葬”,在自愿的基础上,为新亡故之人的骨灰,举办花葬或树葬。

树高百尺,叶落归根。我年过古稀,离开故乡已55年,村上若推行生态葬,我将报名,死后让家人将我的骨灰装进可降解的盒子,埋入树下或花下土中,随着时间推移,与大自然融合到一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是我的心愿。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