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世强
立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的“万善同归碑”,在红门宫飞云阁后盘路东,碑体宽72厘米、高166厘米,边饰精美花纹,碑首刻“万善同归”4字,碑文如下:
东岳祀事之盛,首碧霞元君。元君何神也或谓黄帝所遣玉女,或谓即泰山玉女,其说多不合。国朝韩锡胙云:“元君,地祇也。泰坛事上帝,以人像之,则冕旒王者;泰折事地祇,以人像之,则翟袆后夫人。易泰折而宫室之貌,地祇而珈笄之,是天下正神也。”此说盖可信矣。夫乾天称父,坤地称母,父严而母慈。凡男妇欲祈年免病,求嗣保寿,竭诚于元君前者,元君即如其意佑之,惟慈故也,其灵应何昭昭也。莱邑陈家楼庄众结元君祠香社,每岁登岱,虔诚叩祝,今四历寒暑矣。社友谋志姓氏,故勒石于元君行宫之侧。莱邑庠优增广生王维序亦东沐手敬撰,后学刘荣清光弼沐手敬书,铁笔刘绰培。
陈家庄、倪家庄、燕家庄、杨家庄、李家庄、徐家庄l02人题名略。
皇清光绪拾贰年,岁抂丙戌,梅月上浣之吉立。
碑文大意为:在泰山的祭祀活动中,最兴盛的当属对碧霞元君的祭祀,碧霞元君是什么神呢?有传她是黄帝派遣的玉女,有传她是泰山玉女,这些说法多不相符,本朝(清朝)韩锡胙说:“元君,是地神,在泰坛祭祀上帝,用人的形象来象征上帝,那就是头戴冕旒的帝王,在泰折祭祀地神,用人的形象来象征地神,那就是穿着翟袆服饰的后妃,把泰折的祭祀方式改为在宫室中祭祀,用地神的容貌并给她加上簪笄装饰,这是天下的正神。”这种说法可信,天被称父地被称母,父威严而母慈爱,凡男女想要祈求丰年、免除疾病,祈求子嗣、保佑长寿,在慈爱灵应的碧霞元君面前诚心祷告就会得到佑护,莱芜陈家楼庄众人结元君祠香社,登泰山祝祷至今已4年,香社人员商议要把姓名记录下来,所以在元君行宫外刻石留念。
碑文介绍了泰山碧霞元君的由来、地位和灵应,记录了民众对碧霞元君信仰的民俗活动,碑文中提到的“国朝韩锡胙”是乾隆年间清吏名士,戏曲家、书画家、诗人韩锡胙。
韩锡胙(1716—1776年),字介圭(或介屏),号湘岩,别署少微山人、妙有山人,浙江青田县人,他12岁补县学生员,19岁在青田县芝溪多福山寺读书,20岁到杭州西湖就读,24岁担任青田县太鹤山麓正谊书院山长。
乾隆六年(1741年)韩锡胙考选拔贡,赴京谒选,肄业国子监,后考授武英殿纂修官,留补八旗官教谕,乾隆十二年(1747年),韩锡胙与著名学者纪晓岚中顺天府同榜举人,后历任山东禹城、江苏金匮、宝山等县知县,擢升安庆、松江、苏州知府。
韩锡胙为官所至皆有政声,其学识渊博,工书画,诗文词尤峻拔绝俗,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段玉裁与著名思想家、学者戴震都十分尊崇韩锡胙的道德文才,将其敬为“座师”。《中国算学史》记载,韩锡胙还精于数学术,“戴震之算学实出于韩氏”。(摘自联合日报刊发的《为民造福的禹城知县韩锡胙》)
禹城党史史志“禹城廉吏故事”文中写道:韩锡胙,家庭出身贫寒,天资颖悟。少年在寺庙跟僧人读书,僧供他吃穿,中举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冬到禹城任知县,韩锡胙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所以他赴任之后,首先关心人民生活注重农业生产,他看到县城城东一带,地洼易涝、谷物歉收、百姓衣食无着,便带领百姓兴修水利、疏通河道。自乾隆庚午(1750年)到乾隆癸酉(1753年),在禹城县境内疏通6条河渠,并亲自撰写了纪念碑文。
韩锡胙非常注重文教建设,在十里望建立“具丘书院”,学生文风日上,书院生机勃勃,不久家中传来母亲亡故噩耗,随即卸任服孝,因离家太远,为官清正至贫不能归,就客居城东祝庄李姓家,供母亲牌位服孝,待孝期满,需赴京另谋官职,因贫困至没有路费,便向本县乡绅借贷,可能是韩锡胙任县令时,只关心百姓不结交权贵之故,有钱乡绅均不肯借钱给他,监生张柏公出于义愤,卖地得二百两银子资助韩锡胙作路费,不久,韩锡胙被任命为金匮县县令,到任后,请柏公到县衙一叙,欲厚银以谢,而张柏公坚辞不受,韩锡胙见伯公实在不肯接受,便以馈赠土特产为名,暗将银子藏在茶叶箱中,柏公回家之后方才发现。
韩锡胙为人厚道,不忘一饭之恩,他家境贫寒,少年读书时寺院某僧人经常送给他衣食,他上省城赴试时,病于旅途某店,店主夫妇精心照顾,病愈后又赠二十两银子作路费,后来韩锡胙任禹城知县时,那僧人和店主夫妇都被迎至县衙热情款待,以示报恩。
韩锡胙为官清廉勤政,公众号“清廉丽水”《韩锡胙:清廉淡泊,勤于政务》一文写道:
平阴金牛,因地势低洼常年积水成沼,无法耕种粮食,韩锡胙到任后,立即组织民工挖渠排水,将低洼地改造成肥沃良田。乾隆十七年(1752年),山东暴发蝗灾,韩锡胙创立捕蝗法:用竹竿挂布条界定,划分方阵,每方阵用工400人,50人设组长1名,每百人供给10瓶水解渴,人人尽力捕蝗,没过多长时间境内良田蝗虫捕捉殆尽。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韩锡胙授金匮县令,境内市场多游手好闲无赖危害公平交易,韩锡胙毫不手软,将其全部抓获严厉惩治。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调任宝山知县,有不法分子夜晚在江东岸边高挂明灯,吸引不知情商船停泊,即上船劫夺钱物,焚烧船只,韩锡胙经过察访,将不法分子一网打尽。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擢升安庆知府,安庆府为省治所在,积案很多,省府经常檄令韩锡胙前去共同会审,日夜分析案情,平反诸多假错案,韩锡胙曾教育身边儿子,审理案件,遇事要明察秋毫,处事要心存宽仁。安庆城西三里漳葭河,以前有个避风浪的港湾,多年河水冲击至沙淤严重船只无法停泊,韩锡胙奉令疏浚,冒严寒风雪每天到河港督工,历时4个月竣工。
韩锡胙一生廉洁,甘于淡泊,勤俭节约,遇到贫乏者,多捐俸周济。某日,他在街上看到一年轻人卖柴后买了两个烧饼急匆匆往回赶,他连忙追问何故,年轻人自称李山,说母亲卧病在床等吃的,韩锡胙见小伙孝心可贵,赶忙又买了10个烧饼给他母亲带上,第二天,韩锡胙命衙役将李山找来,当着满堂官员的面,再送给他二十两银子,并派两个衙役护送他出城,谁知到城门口,两衙役敲诈李山要“辛苦费”,李山无奈之下只得给他们每人五两,衙役返回,韩锡胙急令他俩把李山追回来,问李山的银子,李山只好说出了衙役敲诈之事,韩锡胙遂将两衙役绳之以法,此后,韩锡胙立规矩整作风,严查官员腐败,政风好转,其间,平阴盛世清风被传为佳话。
赵国新《青田史志》“青田第二异人”文中写道:湘岩子,何许人也?韩锡胙是也,湘岩子(湘岩)是他的号,韩锡胙出生在青田县太鹤山麓清溪庙右,故韩锡胙以“河干妙有山人”自称,“河干”二字合音为“韩”,“妙有”与“庙右”谐音,据《清光绪·青田县志》记载,韩锡胙“生而颖异”,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读书常达旦不寐”,对经史、天文、乐律、方技、算学、道书、释典无不通晓,12岁即补县学生员,28岁在京师全国最高的学府(国子监)读书,30岁考授武英殿纂修官,在京第二年,京城来了一位善辩朝鲜使臣,想用自己的辩才碾压满朝文武,果然,他拜访的各院监官员无一是其对手……韩锡胙应召前往,“纵横往复,对语终日,其人遂屈”,史书十余字记录了这场唇枪舌剑激烈场面,韩锡胙一战成名,乾隆帝很高兴,亲赐宋版《五经》《盛京赋》各一部,以示激励,“以小臣得邀御赐诚异数也”。
韩锡胙一生著作颇丰,留有《滑疑集》十八卷(文八卷、诗十卷),洋洋洒洒,蔚为壮观,戏曲代表作《渔村记》全剧两卷、十三折,曲词生动佳妙,结构奇特,济南人刘泰序云:“丽句新词,芳葩焕彩,泻有源之水,而倾无尽之藏。传奇虽小道,夫亦足以成家之言也。”
还有一个有趣传闻称韩锡胙不光是名吏文人,还是一个历史上有名的宠猫“铲屎官”,据说,其曾同养猫和鸟做养宠物实验,相较之后,一本正经写出养猫妙处:首先,猫不需要担心像鸟一样飞走,可以放养。其次,猫的食物比鸟简单,不用费心在其吃饭上。其三,冬天时期鸟一冻就僵了,而猫可以用来暖脚。令人莞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