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建 文/图
清明雨落,思念绵长。在泰安市岱岳区天平街道孙家沟村的一处老院落里,76岁的王传平一遍遍摩挲着一张褪色的《烈士证明书》。这张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签发的薄纸,记录着他大哥王传义于1947年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历史。78年来,家人仅知烈士牺牲于大别山,却始终未能寻得遗骨。看着《烈士证明书》,老人浑浊的眼底泛起水光:“大哥,你到底埋在哪里了?我想带你回家。”
“个子高,身体壮,参军到了机枪连”,牺牲时19岁
当时,只有17岁的王传义参军奔赴战场,跟随部队挺进大别山。“当年,我大叔王传义和三叔王传玺是一块儿参军到部队的,两人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他俩在一个部队,三叔对大叔的情况最了解。”王传义的侄子王纪富说,王传玺去世前经常说起王传义在部队的事情。
“听我三叔说,当时他们去参军,胸前佩戴大红花,村里人都来欢送。大叔个子高,身体壮,就到了机枪连,成为一名通讯兵。”王纪富说,在一次战斗中,王传义所在的连队掩护大部队转移,他在阻击敌人时牺牲,当时才19岁。
“等打了胜仗回来就结婚”,78年了,他还没“回家”
在与记者的交谈中,王传平老人一直紧紧攥着这张泛黄的《烈士证明书》,纸张有些褶皱,边缘也已卷起毛边,墨迹却依然清晰:“王传义同志在解放战争中牺牲,被评定为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证明书附带的一张表格上写着,王传义出生时间为1928年1月,生前所在单位是第二野战军独立团,职务是连长,牺牲时间是1947年1月,地点是大别山。这张承载着全家人78年牵挂的《烈士证明书》是王传义父母临终前紧攥的遗物,也是王传平余生唯一的执念。
“俺大哥参军前,家里就给他说好了一门亲,等打了胜仗回来就结婚。俺爹俺娘一直盼着他回来,后来家里人没把他盼回来,却收到了烈士证,这才知道他牺牲在了战场上。”王传平说。后来,村里放电影,只要是演战争片,王传平的母亲从来不看。
“二老直到去世心里都惦记着这个事儿,想知道俺大哥到底埋在哪里了,能不能找找,把他带回来。”王传平说,一直到现在,他们家的林地里还给王传义留着一块地方,总想着有一天能找到他安葬的地方,把他带回老家来。
“烈士证都换了3次,安葬地还没找到”,寻找仍在继续
烈士证前前后后更换了3次,但王传义具体的安葬地仍没有找到。“最后这次换证是我去办理的,这些年只要有机会我就到处打听,村里人也在帮忙找,但一直没找到。”王传平声音有些颤抖地说。
近期,相关部门登记、完善烈士家属信息,孙家沟村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又找到王传平了解情况,并帮助他寻找王传义烈士安葬地的信息。“越到清明,心里越不是滋味,这么多年了,这个事儿一直在心里记着,放不下。”王传平说,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寻找大哥王传义的具体安葬地。
记者登录中华英烈网,在输入王传义的名字后,查询到的相关信息与王传平保存的《烈士证明书》上的信息基本一致,但有所收获的是,网站上不仅记录了王传义牺牲地为大别山,还记录了他的安葬地也是大别山,这一条信息是《烈士证明书》上没有的。
一寸山河一寸土,一抔热土一抔魂。清明临近,这场跨越时空的寻找仍在继续。或许在大别山深处的某个地方,那位曾用生命守护春天的高大英勇的小伙儿,终将等来亲人的呼唤。
如有1947年第二野战军转战大别山期间烈士安葬的线索,或了解第二野战军独立团连长王传义的相关信息,请发送邮件至tarbwykhd@163.com。您的每一条线索,都可能照亮烈士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