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小东 见习记者 杨玉洁
在零下25℃的泰山玉皇顶,一位头戴毛线帽的主播正面对镜头讲述千年碑刻的故事,直播间涌入数万名网友。这不是普通网红,而是拥有350多万名粉丝的文旅顶流“泰山娟姐”张娟。
记者初见张娟,便能感受到她身上对生活和工作的极大热情。作为一位从导游成功转型为文旅主播的奋斗者,她的故事犹如充满挑战的传奇,在泰山文化传播的道路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结缘泰山 知识奠基成长路
1994年,年仅15岁的张娟来到泰安上学。“我第一次到这个城市的时候,就被那座山吸引了。”张娟回忆道,“一个外地人来到这里,抬头就能看到一座有名的大山,那种感受至今难忘。我当时就觉得,这会是我以后生活一辈子的地方。”
此后,张娟在国企担任商场营业员,工作之余,隔壁矿院(现山东科技大学)的图书馆成了她的知识宝库。在一名教授的鼓励下,她在那里阅读了近10年的书,从《红楼梦》到与之相关的服饰、饮食、建筑文化书籍,她都有所涉猎。“当时读的时候,并不清楚这些知识有什么用,现在看来,它们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张娟感慨地说。
后来,张娟所在的单位破产,她考取了导游证,于2003年正式踏入导游行业。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出色的讲解能力,张娟迅速在众多导游中脱颖而出。2006年,她当选第一批全国优秀导游。
读书的意义在于拓宽视野、丰富内心、提升自我,并为人生增添更多可能性。“站在人民大会堂领奖的那一刻,我知道,那些读过的书都化作了我前行的力量。”张娟自豪地回忆。
在当导游的过程中,张娟将从书本中汲取的知识转化为讲解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泰山文化,让游客对泰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希望我带的游客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而是通过我的讲解感受到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张娟说。
2017年,张娟被评为中国首批国家金牌导游,入选了国家文旅部师资库。从那时起,张娟开始奔波于全国各地开展导游培训,并到旅游院校作讲座。工作、收入稳定,有时间、受尊重,还有鲜花和掌声,张娟活成了很多人羡慕的样子。
疫情之下 勇闯自媒体新征程
2020年,因受新冠疫情影响,张娟的工作量明显减少。这位习惯手执导游旗,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文旅人,选择握住自拍杆开启了转型之路。
转型之路远比想象的艰难。初入自媒体领域的张娟遭遇三重困境:设备购置的资金压力、文旅直播的体力极限、知识输出的流量困局。“一开始真的不被看好,有人说我长得不好看,40岁的年龄跟不上新媒体的步伐,体力也比不过年轻人。”张娟笑着说,“但我就是不服输,我对文旅的热爱不允许我放弃。”
最初,张娟对视频剪辑一窍不通,只能以10元每条的价格请学生帮忙剪辑。那时候,她独自一人上山拍摄的画面常出现“半个人头”的尴尬。“很多人看了我的视频都觉得我语速太快,其实是因为没人给拍,为了不耽误游客行程,找他们帮忙我都尽量快点儿,争取一条过。”张娟说。
转型做自媒体,张娟也受到了不少质疑,有同行说她的讲解太有文化,吸引不了太多粉丝,也曾有专门的评定机构说她账号的粉丝数量最多不超过30万。不服输的张娟说:“不要轻易下定论,我相信,只要坚持就一定能迎来转机,努力就有可能出现奇迹。”
越来越多人认可张娟拍摄的短视频,2020年5月15日,张娟爬到泰山之巅,拿着自拍杆,以“泰山娟姐”之名直播了第一场泰山日出,从1.4万名粉丝开播,到4万名粉丝下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如今,“泰山娟姐”这个账号的粉丝数量已经超过350万。
坚持直播 成就文旅新名片
张娟的直播之路堪称一部拼搏史,她曾经一个月直播83场,每场3到4个小时,有时早中晚都播。“我就是想把泰山文化讲给更多人听,让大家感受泰山的魅力。”张娟说。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她对泰山文化的深入讲解吸引了大量粉丝,直播逐渐受到关注,直播间人数常常达到两三万人。
文旅主播的工作强度远超想象。“这和带团完全不一样,带团时游客的体力有限,行程相对轻松。但做自媒体,对个人体力和脑力的要求都很高。”张娟介绍。除了直播,张娟还面临着视频日更的压力。“短视频是重要的传播方式,我不能落下。虽然很辛苦,但为让更多人了解泰山,一切都是值得的。”张娟说。
她的坚持和努力得到了回报,越来越多人认识并认可了她,“泰山娟姐”逐渐成为泰山文旅的一张新名片。2021年,因致力于省内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宣传,“泰山娟姐”被评为山东省十佳导游主播。张娟说:“经常有粉丝在直播间说,来泰山碰到热心的出租车司机推荐关注我的账号,通过我的视频了解泰山。这让我特别感动,我宣传了这座山,也宣传了这座城市,付出被看到了,他们的每一句认可,都是对我的最高赞赏。”
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远。随着粉丝数量的增多,张娟逐渐意识到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于是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团队。如今,她的8人团队分工明确,既有专职摄影师记录泰山美景,也有专业客服在线解答网友咨询。
双轨运营 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随着直播的深入发展,张娟开始思考如何破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单纯做文旅主播,一直没有收益,这个行业肯定做不下去。”张娟说,“于是我开始尝试带货。”然而,带货的决定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他们认为讲文化就不应该卖货。
“我每次都会认真地和大家解释,如果让你们从兜里掏钱去宣传这座山和这座城市,很多人是做不到的,但我可以通过带货来实现。我要吃饭、要建团队,也要更好地宣传泰山。”张娟耐心地解释。
面对“讲文化为何要带货”的质疑,张娟选择用数据回应。她带货的第一个产品是家乡平阴县的玫瑰花。“我们老家的玫瑰花是被李时珍写入《本草纲目》的,是药食同源的玫瑰,品质非常好。”张娟自豪地说。她的推广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帮助花农增加了收入,还提升了平阴玫瑰的知名度。2022年,张娟获得“平阴玫瑰推广大使”荣誉称号。
带货这件事不但支撑了“泰山娟姐”账号的运营,也惠及了其他企业。在给泰山紫草油带货前,很少有人知道这类产品。“泰山紫草是泰山四大名药之一,泰山紫草油作为泰安的特产效果非常好,应该被更多人知道。”张娟告诉记者,她第一次在直播间上泰山紫草油时,5000瓶的货瞬间就卖没了。通过她的直播间,了解泰山紫草油的人更多了,产品销路也打开了。2021年河南发生水灾,企业把带货得来的全部收入都捐赠给了河南用于救灾,传递了爱心与正能量。“这就是我带货的意义所在。”张娟说。
当同行纷纷转向室内专场直播时,张娟仍坚持风雪无阻的户外直播,宣传文化与直播带货并存。这种创新模式背后,是文旅传播者的生存智慧。张娟团队开创了“大号做文化、小号养团队”双轨运营的模式,既保证了350万名粉丝主账号的内容纯粹性,又通过7.4万名粉丝的带货号实现了商业转化。
(下转A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