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振男 刘雯雯 王新然 文 陈阳 图
2025年的第一天,不少市民选择到市美术馆,徜徉于艺术世界,开启新的一年。从美术馆一楼去往二楼的旋转楼梯处,“筑梦艺术空间”墙上展览的陶艺作品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这些作品中有慈爱的老人、红红的樱桃、活泼的小动物,既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又不失童真童趣。这些作品的作者并非名家,而是泰安第十六中学的学生们。在学校美术教师刘荣的带领下,农村娃的陶艺作品从山村走向城市美术馆,泰安十六中也成为我市首个在市美术馆开办陶艺展览的农村学校,开辟了农村美育的新路径。——题记
每天清晨天未亮,泰安第十六中学(以下简称“泰安十六中”)美术教师刘荣就从家中出发,驱车30多公里赶往学校给学生上课。泰安十六中地处岱岳区下港镇,四周被麦黄山围了个严严实实,是所典型的山村寄宿制学校,全校496名学生中有100多人是留守儿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刘荣和同事如荒漠植绿一般,一点一滴地为学生的山村生活绘上五彩斑斓的颜色。
从“小平房”到美术馆
“老师,您看我这片荷叶要再怎么装饰一下?”
“这个地方可以用咱们常用的小工具,把荷叶的纹路勾画出来。”
“老师,我可以用泥条来做吗?”
“非常好,这里用上泥条更生动!”
……
每逢陶艺课,位于泰安十六中操场北侧平房处的“天工陶艺轩”里就热闹起来,刘荣穿梭在几十名学生中间,指导他们完善作品。
“现在天气冷了陶泥不好塑形也容易开裂,再加上马上要期末考试了,这学期的陶艺课基本就结束了,所以孩子们都很珍惜这最后几节课。”刘荣说,“我们这里条件比较简陋,好在学生们不在意,都挺喜欢学的。”
“天工陶艺轩”里,学生的操作台是多年前学校淘汰下来的旧课桌,有的早就没了桌洞板;教室里没有多媒体,学生们就对照着手中的图片制作;烧陶的小电窑容量有限,刘荣就一车接一车把学生作品送到亲友那里烧制……
在这样有限的条件下制作出来的陶艺作品,是怎样成功地走进市美术馆开展的呢?
“市美术馆长期开展走进边远小学活动,我们走过很多乡村学校,但像泰安十六中开设陶艺制作的还是非常少见的。”市美术馆副馆长王天说。在王天看来,泰安十六中学生作品有3个特点,一是朴素纯真,透射出学生的审美天赋;二是乡土气息浓厚,展现了学生的细致观察;三是表达灵动,把农村生活立体地呈现了出来。
“我是2024年9月份接到参展通知的,我立刻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学生们,他们都不敢相信,以为我在开玩笑。”刘荣说,“我们的学生都没去过美术馆,也没有看过展览。”
备展仅有1个月的时间,这次主题定为《陶咏祖国 文赞家乡》,旨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经过刘荣的一番解释,学生们慢慢相信了老师的话,也铆足了劲儿备展。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下,学生在周末和假期里跟着刘荣准备作品。最终,2024年10月1日,展览如期举行。开展仪式那天,学生们乘坐大巴车走出了山村。
打破乡村教育刻板印象
“我们镇上没有艺术兴趣班,学生们很少有机会能接触到美育。”泰安十六中校长姚继军说,“我是泰安十六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师范毕业后我就选择回到这里,教了34年了。”
师资、生源、亮点、特色,是姚继军日日思考的问题。“泰安十六中始建于1960年,风风雨雨也65年了。以前生源多的时候,学校的腰旗橄榄球成绩突出,常年都是区冠军。”姚继军说,后来很多学生跟着家长进了城,学生慢慢少了,但学生的教育付出不能少。
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2014年刘荣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大学时期,刘荣就利用假期时间参与支教,把艺术美送到学生的身边。虽有满腔育人志,但当她真正走上课堂后,迎接她的却是一盆从头泼到脚的“凉水”。
“为了讲好第一节课,我提前做了大量准备。然而,当我把奥运福娃、水立方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时,竟然没有学生知道这是什么,学生们连支水彩笔也没有。”刘荣当时心灰意冷。此后一段时间里,刘荣一度陷入迷茫,不知道该怎么教下去,甚至想到了放弃。
农村学校美术教师并不充足,其间,刘荣也经历了同事间的迎来送往,有的老师考去了其他地方。“怀老大的时候,离开的念头最强烈,我孕吐很严重,那时候每天来回赶公交车上下班,路况差、车也颠,我缩在座椅上,心想这是图啥啊?”刘荣说。
“你是如何与自己和解的?”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刘荣一怔。和解,没有明确的时间和方法,全都藏在了与学生相处的每一天里。随着教学工作的不断开展,刘荣深深地感受到了孩子们对美的渴望与追求。学校东、西各有一条河汇入大汶河水系,齐长城遗址述说着历史的厚重,蒿滩自然景观优美,下港的山水风物深深地感染着刘荣,她开始带着孩子们学着发现身边的美。
用陶艺展现乡村之美,灵感来自大汶口文化。在学生的历史课本上,有大汶口陶文化的相关内容,陶艺制作可以让课堂知识从纸面落到现实。从最初的陶艺兴趣小组到学校陶艺社团,再到全校的美术课堂,继而发展成现在的多学科融合课堂及校本课程,刘荣和她的学生用陶艺记录着下港的美。在刘荣的教导下,学生学会了泥板成型、泥条成型,了解了大汶口陶文化的魅力,在泥塑作品中领略了陶土的古朴,在陶瓷盘上体验了山东独有的鲁花釉的制作过程。
从教以来,刘荣先后荣获山东省美育典型案例(美术)一等奖、泰安市初中课程与教学工作先进个人、泰安市“一师一优课”市级优课、泰安市中小学艺术展示活动优秀实践教学成果奖、泰安市中小学美术教育成果优秀作品奖、泰安市美术教师基本功展示初中组教学素养一等奖、岱岳区初中美术教学能手、岱岳区创新课一等奖等称号和奖项。
“以前出去学习或交流,别人问我是从哪个学校来的,我说十六中自己底气都不足。”刘荣说,“现在我会非常自信地告诉大家,我是泰安十六中的美术老师,是一名乡村教师。我要用教学成绩来打破人们对乡村教师、对乡村教育的刻板印象。你看,我们乡村的陶艺课不也很新潮吗?”刚刚过完39岁生日的刘荣,用她的无悔青春给学生搭起了看世界的舞台。
“刘荣老师敢闯敢突破,自从开设陶艺课以来,孩子们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善,不仅审美能力提升了,语文、地理、历史、生物等学科知识也串联起来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这也是我们下决心要开好陶艺课的初衷。”姚继军说。
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文化人,泰安十六中成立了舞蹈队、合唱队、美术兴趣小组等,配备了专职的音乐和美术任课教师,按照国家标准开齐开全了相关课程,发掘了一大批热爱陶艺制作、文学创作、艺术创作的学生。
认识美更要认识家乡美
“我的家乡在一个小山村里,那里风景如画,青山绿水物产丰富,而让我们自豪的是我们的土特产——板栗。”——七年级(1)班 冯欣雨
“我家住在蒿滩市村,‘中国唯一村辖市,山东海拔最高村’这几个字就在进入村口的柱子上。儿时看到这几行字,心中不由得产生一股自豪感。”——八年级(1)班 王嘉瑞
“家乡的小溪是最美的地方,它就像一条银色的丝带,美丽又清澈。”——八年级(2)班 孙晓艺
“土地是他们的根,是他们工作的地方,更是他们快乐的源泉。他们的勤劳换来的不仅是丰收,更多的是快乐。”——七年级(1)班 刘柯鑫
……
展览期间,每一位陶艺制作者都为家乡写了一篇文章,同时进行了展出。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从字里行间溢出,他们对亲人、对生活、对自然的深情自然流露。
作为刘荣的分管领导,泰安十六中副校长李迎内心也有些许感慨。与姚继军一样,李迎曾经也是泰安十六中的学生,当初选择回到母校任教,为的也是把下港的孩子尽可能教好、尽可能把更多孩子送往更高学府。“农村条件有限,但我们老师不能失了这股子干劲儿。”李迎说,“只要是为了孩子好,大家就会齐心协力。就像这次展览,老师们有力出力,主动给刘荣老师帮忙。”
“考到农村来,并不是我年轻时的初衷,但既然来了,就要为这里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我是一名乡村美术教师,我有责任、有义务带领我的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探索美、表达美、创造美。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历许多阻碍,但是我坚信,教育的滞后性和长期性,可以让现在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刘荣很是坚定。
刘荣常常对学生说,“老师能站在哪个起点,就让你们也站在哪个起点上看世界”。刘荣激励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就是为了带孩子走出农村,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看看世界上不一样的美。更重要的是,刘荣想让这些孩子在见识了世界的不同和美好之后,不忘初心、不忘根本、不忘家乡,树立为家乡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的理想和信念,不要把乡村留守的生活再复制到他们的孩子身上。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这家乡的美景,它是我心中永远的风景,无论我走到哪里,这些美丽的景色都会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七年级(1)班学生姚婕妤在作文中郑重地写下这段话。
看,在下港镇,一朵朵“陶花”正在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