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世强
《修理泰山盘路碑记》在红门宫北小碑林中段盘道西侧,立于光绪八年(1882年),碑帽高93.5厘米,宽91厘米,刻有双龙戏珠、祥云图案,中书“皇清”二字,和《陈士杰修盘路记碑》均由拱形砖墙围护,碑文如下:
泰山由麓而至顶四十余里,其间石磴六千七百余级,合计其地尚十不逮一耳。历年既久,半已倾圮,行者多有陨越之虞。道熔于是岁春月,爰檄曹守濬澄、徐令寿基,计工修葺,危者安之,毁者易之,以及桥梁陡崖石坡等工,亦皆修治完固,而险峻难跻之道,拾级可升。今而后,行者皆便于登降矣。惟恐更阅数年,而今之所谓完固者,又何若也?因于事后提拨间款银五百两,合修理山路工项银五千五百两,共成六千两,分发济、泰、沂三府生息,以为岁修之费。道熔于奏闻后,己奉俞旨准照所请,爰为之记,以垂永远焉尔。
光绪八年,岁次壬午孟秋。宜兴任道熔书。
碑文大意为:
泰山从山脚到山顶有四十多里路,石头台阶有六千七百多级,不过有台阶的地方还不到泰山整体的十分之一。因为年代久远,有一半台阶已坍塌毁坏,上山的人常常有摔倒跌下来的危险。道熔在今年春季就给州知府曹濬澄、泰安知县徐寿基下发公文通知,让他们计算好工程量后开始进行修缮,把坍塌的地方修缮加固,把毁坏的地方修整如初,还有桥梁、陡崖、石坡等都修理得完好坚固,这样原本破败不堪、险峻难行的道路,现在顺着平坦的台阶就能安全轻松的上去了,从今往后,民众上山下山都方便了。竣工后,我有一件担心的事,就是再过几年,这些如今完好坚固的地方,是不是随着年岁长久又会损毁呢?于是在工程结束后,把刚筹集到的五百两银子,加上前期修理山路的工程余款五千五百两银子,共计六千两银子,分别放到济南、泰安、沂州三个府,让这些银子生出利息,以作为每年维修山路的费用,此事向朝廷奏报并得到批准后,写下这篇记文,好让这件事能接续进行下去。
任道熔字砺甫,别字筱沅,晚号寄鸥,江苏宜兴人,历任湖北、河南、江西、浙江、山东诸省知县、知府、道员、布政使、按察使、巡抚和河道总督。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退居苏州,购得徽商汪氏废园,营造别业,现任道熔故居颐寿堂位于苏州市人民路乐桥干将西路北侧,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12月13日,《滨州日报》文章提到:光绪廿五年(1899年),李鸿章会同巡抚张汝梅、河督任道熔查勘河工提出,凡平工以顶宽四丈五尺为率,底宽以十一丈至十五丈为率加倍,其中改之为堤者,并照此式修培。
关于曹濬澄与徐寿基,张冶先生《山东泰安州(府县)金元明清长吏小传》中写到:曹濬澄,江苏如东曹埠人。吏部引见折未检到曹濬澄之记。在泰山将军石南,有“水不在深”刻石,刻于光绪七年(1881年),款为“光绪辛巳年十月,东臬曹濬澄书”。光绪七年(1881年)十月,泰安知府曹濬澄与知县曹锺彝因泰城井水苦咸,乃导泰麓之泉,自王母池而下,环绕岱庙,贯注遥参亭南;又于亭前凿池以蓄水,名曰“双龙池”,供商民汲取饮用。世人因董其事之府县长吏皆曹姓,遂称其渠为“曹公渠”(刊石于梳洗河石壁)。工竣,立《曹公渠记碑》《双龙池碑》于双龙池前。廪生赵步瀛《曹公渠记碑》称:“辛巳春,太守曹老公祖(濬澄)、邑侯曹老父台(锺彝)来莅兹土……尤惓惓于水利之未兴。”曹濬澄撰(候补知县傅锟代)《双龙池记碑》云:“辛巳夏,余来守是郡,邑令曹亦后先莅任焉。”光绪十四年(1888年),曹濬澄任山东督粮道。今江苏如东县有曹濬澄墓,位于曹埠东北范公堤内侧。
光绪八年(1882年)亦修整过一次泰山盘道,此次负责人为“曹守濬澄、徐令寿基”。徐寿基可能亦为候补知县,与黄丽中例相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