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肿瘤防治院介入科主任王书山
本报记者 颜凯 通讯员 刘超
医生看病,有时就像福尔摩斯探案。很多时候,复杂的病因隐藏于蛛丝马迹之中,一不小心,线索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患者到医院就诊,如果能够遇到一位经验丰富、耐心细致、责任心强的“福尔摩斯”,是十分幸运的事情。
今天讲的是泰安市肿瘤防治院介入科(肿瘤微创科)的“探案”故事。
52岁的林女士(化姓)在4个月前因右腹部胀痛,到某医院就诊。经过检查,发现肝内实性占位,结合乙肝、肝硬化病史,林女士被诊断为肝细胞肝癌。在进行了2次肝介入治疗(TACE)后,复查时发现病灶并未缩小。症状迟迟未得到缓解,并且治疗的反应也很大,林女士感觉浑身没劲,饭也吃不下。全家人焦急万分,在一筹莫展之际,经朋友介绍,林女士来到泰安市肿瘤防治院介入科进行进一步诊治。
介入科主任王书山接诊后,第一时间对林女士进行了耐心仔细的问诊、查体,并建议其进一步完善各项肿瘤标志物指标、胸腹部CT等影像学检查,以便医生充分评估病情。
出乎意料的是,从影像检查结果上来看,林女士肝右后叶见一6.6×6.8厘米形态欠规则混杂密度占位,符合肝细胞肝癌的表现;肺内有多发散在小结节影,也符合肺转移的影像学特征。原发性肝癌多发肺转移的诊断似乎能够成立。但王书山还是敏锐地发现了几个疑点:肝介入治疗后未见肿瘤内碘剂显著摄取;甲胎蛋白(AFP)指标不高;在肺内十几个病灶中,发现其中有一个小结节具有毛刺、分叶征,并不能完全排除肺原发的可能性。
本着对病人负责的态度,王书山与林女士的家人反复谈话商议,建议对肝肿瘤、肺结节进行穿刺活检。
在征得林女士和家属的同意后,肝、肺病灶的穿刺活检很快完成。病理科主任赵云在经过多次免疫组化和反复甄别后,最终确认:肝穿刺活检结果为乳头状腺癌,考虑肺来源。肺穿刺活检结果为乳头状腺癌,倾向为肺腺癌。“真凶”终于浮出水面,原来林女士患的是肺腺癌肝转移。
在拨开重重迷雾,找到“罪魁祸首”之后,介入科立即组织了院内多学科会诊(MDT)讨论。接下来的过程十分顺利,基因检测、精准的靶免治疗……在进行了10余天的治疗后,林女士的病情明显好转。
“临床中有不少像林女士这样的情况,有些疾病看上去非常相似,一不小心就容易掉入‘陷阱’。因此,在肿瘤诊疗工作中,我们需要明察秋毫、慎之又慎,方能精准施治,不负患者之托。”王书山说。
林女士能够得到精准诊断和治疗,是泰安市肿瘤防治院精准化治疗、服务百姓的一个缩影。一次次攻克的难关,一个个痊愈的病例,离不开介入科团队的努力。他们将不断创新进取、精益求精,用精湛的医术为更多生命点亮希望之光。
专家简介
王书山,泰安市肿瘤防治院介入科(肿瘤微创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从事肿瘤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各种恶性肿瘤的诊断和影像引导下微创介入治疗。他在本市率先开展了纳米刀、靶向刀治疗等新技术,日常承接省内多家地市级医院的微创疑难会诊,发表SCI、国家级、省级论文20余篇,3项医学科研成果荣获泰安市科技进步奖。他兼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健康管理协会肺结节全程管理专委会副主委、山东省转化医学会肿瘤消融专委会副主委、山东省医师协会肿瘤微创专委会常委、山东省患者安全管理协会消化病诊疗专委会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