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小东 王雪梅
一块块普通的泥团,经过赵洪亮的巧手塑造,成为一个个惟妙惟肖的人物泥塑。
走进东原泥塑手工坊,精美的泥塑作品映入眼帘,作品形神兼备,有的尽显阳刚之气,有的则呈现阴柔之美。这些作品既蕴藏着泥塑艺人的情怀,又彰显出泥塑艺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逢泥艺必学,见泥艺者必交
东平古称东原,东原泥塑发展历史悠久,泥塑艺人使用传统的泥塑技艺,辅以东平优质的泥土,经过砸泥、塑坯、彩绘等工序,便能塑造出一个个生动传神的泥塑形象。
2005年,从事美术教育的赵洪亮结识了东原泥塑第四代传人杜广孝。看到普通的泥土在杜广孝手里经过几分钟的揉捏雕刻,就变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艺术品后,赵洪亮瞬间被吸引了,产生了拜师学艺的想法,也由此踏上了泥塑之路。
“泥塑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成为连接生活和文化的桥梁。只有这样,作品才能有鲜活的灵魂,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泥塑才能实现传承和发展。”赵洪亮沉浸于泥塑技艺学习中,逢泥艺必学,见泥艺者必交。他跟随杜广孝去田野取土、去北京参展,跟随从事工艺制作40余年的王瑞银学习翻模技艺,跟随高密泥塑传承人聂来忱感受聂家庄泥塑的魅力,在学习交流中,他的泥塑技艺也日益精湛。在创作中,他秉持“独具匠心、勇于创新”的理念,充分发挥自己的美术专业优势,不断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这些也让他成为具备纯熟泥塑技艺和独特创作思路的东原泥塑第五代传人。
精工细作,推陈出新
古与潮的碰撞,老与新的博弈,是薪火相传的相融共生。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泥塑艺人的精工细作,推陈出新,这门历经岁月沧桑的指尖艺术才能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赵洪亮秉承创新传承的初心,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元素和创意,赋予泥塑新的时代价值。赵洪亮所创作的泥塑作品粗犷、质朴、生动,大部分作品保持泥土的本色,在制作过程中,他也会保留手工制作的痕迹,不会细致地磨光,从而让作品更有张力。作品《生旦净丑》将4种角色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地向世人“塑”说着戏台史书上的悲欢离合;作品《2021年东平湖抗洪场景》通过人物、工具等多元化呈现了2021年秋季东平湖抗洪的大场景,展现出东平人民在防汛抗洪中凝聚起的磅礴力量。如今,在赵洪亮的努力下,东原泥塑的技艺大有改进,种类也越来越多,深受群众喜爱。2016年8月,东原泥塑入选第八批泰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讲述东原故事,传播东原文化
赓续血脉,匠心筑梦。非遗传承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也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杰出代表,要将非遗技艺承接好、传下去,让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2011年,赵洪亮将泥塑带进东平县实验中学的课堂,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观赏众多的泥塑作品,学习相关文化知识,还能亲手制作泥塑,近距离感受泥塑文化,从而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赵洪亮尽最大努力引导学生们认识和了解东原泥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争做乡土文化的传承者。
赵洪亮主编的《东原泥塑》让泥塑课程“开花结果”;组织的东原泥塑教学实践活动,先后走进泰安市老年大学、泰安市青青教育、泰安市英雄山小学等学校和教育机构。
赵洪亮的一系列做法得到了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认可,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大赛并获奖。2018年,东原泥塑申报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
赵洪亮用东原泥塑讲述东原故事,传播东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