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小东 实习记者 张智凯
10月23日,东平县东平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圣玉参加“学好用好‘千万工程’打造乡村振兴‘泰安样板’——泰安市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系列访谈”栏目,回答主持人提问。
问
主持人:请简单介绍一下东平街道。
刘圣玉:东平街道位于东平县城区驻地,辖74个村(社区),总人口23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景色秀美,既有闻名遐迩的白佛山景区,也有东平古八景之一的稻屯洼湿地,还是明代著名小说家罗贯中的故里。
近年来,东平街道紧紧围绕“双30”工程,聚焦“设施农业提效能、生态渔业促精细”的工作要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蹚出了一条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之路,先后获评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级生态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省试点等。
问
主持人:东平街道是如何推进产业振兴的?
刘圣玉: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东平街道立足自身优良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并依托稻屯洼湿地发展生态渔业,实现了双轮驱动、齐头并进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在设施农业方面,按照“春瓜秋菜”“一镇一品”发展思路,全力推进十处特色农业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包棚到户,统一种植茬口,通过打造示范基地,以点扩面,引领带动全街道设施农业高效、优质发展。截至目前,共建设蔬菜大棚1667公顷,带动32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近年来,东平县锚定2万公顷生态渔业发展目标,构建“一湖一洼三片区”生态渔业发展格局,聚力打造现代生态渔业产业体系。东平街道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重新整合资源,将稻屯洼水面划分为七大片区,下大力气开展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处理,以12个精品养殖项目为核心,串珠成线、以点扩面布局生态渔业,从过去粗放管理、无序经营,逐步走向生态化、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问
主持人:东平街道作为城区驻地街道,重点推进了哪些工作?
刘圣玉:一是棚户区改造工作。东平县共有6个棚改项目,全部都在东平街道,涉及后屯、高范村、赤脸店、护驾、罗庄、古台寺等6个社区(村),共计搬迁群众4321户17400余人,项目总投资66.4亿元,总建筑面积140.66万平方米。为确保项目高质高效推进,东平街道成立棚户区改造指挥部,组建项目建设、拆迁回迁、土地运营专班,下设6个工作组,实行“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后屯、高范村、赤脸店、古台寺、罗庄5个社区(村)已经顺利完成回迁,护驾村社区计划11月中旬完成回迁。
二是社区治理工作。东平街道聚焦建设社区“幸福家园”,以社区“小切口”做优做实治理“大文章”,打通城市基层治理的难点、堵点、痛点,构建起服务融合、治理联动、共建共治共享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创新建立党建引领网格化“1+3+N”社区治理模式,明晰“街道—社区—片区—小区”四级组织架构,组建完成80个片区党总支、334个小区党支部、243个业主委员会;打造集便民服务、居民议事、志愿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红色驿站52处,实现71个“三无小区”托管全覆盖;大力开展小区提质攻坚行动,开展物业红黑榜擂台赛10余次、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10余场次,办理民生微实事300余件,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问
主持人:东平街道将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刘圣玉:一是产业为先,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东平街道坚持整体谋划特色产业体系,坚定不移推进设施农业、生态渔业高质高效发展,充分发掘丰富旅游资源,打造文旅综合品牌,逐步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二是人才为重,培养乡村振兴“生力军”。依托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东平街道继续搭建好干事创业的平台,不断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在外能人,积极参与村庄发展,对加入农村干部队伍的退役士兵、大学毕业生在入党、评优方面优先考虑。
三是文化赋能,点亮乡村振兴“指明灯”。东平街道始终坚持推动乡村文化繁荣,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这一文化阵地,积极开展尊老爱幼、爱心义诊、“书香东平”等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主题活动;持续深化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切实引导群众观念转变,进一步树新风、开新局。
四是组织引领,筑牢乡村振兴“桥头堡”。东平街道坚持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抓牢基层党组织这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抓班子、带队伍,抓集体、促发展,持续增强堡垒作用,带动群众致富增收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目前,集体收入30万元以上的村达45个,21个村突破50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五是生态为要,构筑乡村振兴“硬支撑”。东平街道坚持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评选,今年以来共评选9次,奖励先进村,督促后进村,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东平街道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街道,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乡村振兴的丰硕果实,勾勒出一幅“村美、人和、产兴”的新时代“富村山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