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天下泰山 上一版3
仰观墨光
呦呦鹿鸣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24年8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仰观墨光
——贺《泰山名匾》付梓
《泰山名匾》。 通讯员供图
 

□李元熙

翰墨心迹,凝于刻琢,百千往事,聚收一方。泰岳文史之广厚,或依于殿宇,或雕于顽石,其间匾额为山岳文脉遗珍,自宋元定型之后,便不断涌现出山木、砖石等样式,此恰如文章题眼,点染于楼阁和传说之间,常与楹联一道,构成泰山建筑艺术的重要脉络。

泰岱以文石著世,复有木刻石雕匾文作为书迹关钥,串联起山岳各区的游息节点,与所处环境相生相合,故泰山匾额在古迹指示、史料参证、民俗传衍等层面已形成良性社会互动而发展至今。观泰岱一区书刻、诗文,多有整合著述,而匾额乃少于考辨,现正史兄的《泰山名匾》初已付梓,首将泰山地区匾额汇揽一册,可谓咏怀绘事之大观。

读碑观字,日常便采取三条大路,一为史,二为书,三为文。这三者同属于历史范畴,又各自取势多端,字组合为文,文积淀为史,其间必综以观之乃得趣。是书所辑匾字,诸体皆备,多与泰山古典传说及文人哲思相关,由史学切入是其主旨,并辅之以必要的书家简介,文简理清,足以作探求匾额史踪的绝佳范例。

观览此书,已见正史兄亲访众匾,摄影以记,广泛征引最为可信的文史资料。由此既可作为查阅泰岱牌匾所处地区之工具书,又可作资料汇编,包容万方。综览于此,可知特质有三。

一是视野宏阔,分类详明。全书以大泰山区域为匾额收集范围,囊括岱麓四方,除却泰山主峰本体,岱阴灵岩及岱阳亦为收录重区。据匾文而言,如此则构成:山中标楼榭,山下咏文典的独特布局。又于开篇进行书刻内容归类,脉络鲜明,让读者读后心中亦自有关于典籍类、建筑类、哲思类的主旨在,故匾繁而义明。

二是考实源流,典籍证因。对于存世匾额的发展历程,能尽则详,缕清辞源、书者和所处地点的变迁。如“资生普润”匾,首先进行文辞释义,后言书者与匾额状况,具有多位一体之分析特征。在岱顶匾额便较多指明宗教信仰内蕴,除碧霞祠“诚有感应”“福绥海宇”等以外,将遗失无存者悉列书中,即“广生泽溥”“德溥坤舆”等,分别详尽描绘嘉庆帝祈雨感验、乾隆帝祈福恩谢之意,而其过程更博涉《岱宗感应记》《泰山祈雨文》等文书,丰实了匾中四字所给人的观感。

另在录匾之时,提出收录标准,得以文图相辅,能切实标识出泰山匾额所承载的地域独特性与哲思深刻性。文中大量参证《岱联拾遗》《泰山小史新注》以及儒道经典,在选匾和录文之内遴选细致,以佐主题。

三为图文互见,古今同参。是书一大特征即收入匾额彩照,通过多方查证使照片与讲述内容相比对。此外,匾额故事与图中环境遥相对照,将读者感知锁定于特定环境去品读匾文。在“宋天贶殿”匾一节中,附以天贶殿东北向仰观实景,以示殿宇层级。撷取清末民国旧影,剖析其中匾额,可见收录之广。“中有一道士”“六贤祠”“凤章褒赠”“包公祠”俱由旧影而出,则想见石介、孙复、萧公、冯将的经年奉泰往事,揭示罕见的匾额故事,诸多匾额虽无存而留于此书,也使旧匾与建筑或传说之间的脉象得以重光。

门辟九霄望四海,匾传万殊纳群贤。是书对已佚匾额考证精细,借助史料以一匾上溯一楼、一殿,由小明大,便似常人登岱易忽视泰安古城遗风,而此书则点名岱庙外关帝庙旧有知县徐宗干所题“夫如何轩”,意旨城中见山,将此匾额明示是谓善事,让游人常来常往之地变得陌生而富有意味,颇似熟词生义之感。书中在回念古匾深意的同时,广益今日新匾,平添了岱匾数目和时代新风,使“虎山阁”“甘泉谢”“嘉木堂”“水音堂”一道成为泰山匾额的当代余音,且呈现了更为古雅正脉的笔墨价值。

观览此书,便了解到泰山地区匾额重制数目亦多,故似石刻一样,反复凿刻,淡而染墨,其间或古文今字,如“配天作镇”“廽马岭”,或今文古法,如“有容乃大”“梳洗亭”,抑或古文古字,如“肤寸升云”“谢恩处”等,这体现出时移世易的传承。故而《泰山名匾》,体史迹以见文典,察风物而彰厚德。古今墨客的目光业已汇聚在匾额与磐石之上,不断印证着泰山文脉中三教合流的达观以及诗词咏物的宏旨。

名匾是泰山自然环境与人文思考的引言,于此书将引领更多读者仰观并体悟文以载道的深趣。正史兄成此大作,为我们青年之辈树立治学榜样,施展文史新功,同愿顺泰岱东风,以传史迹遗韵。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