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天下泰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改革开放以来对泰山名泉的保护
  
  版面导航    
2024年8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改革开放以来对泰山名泉的保护

岱顶碧天泉。
新修大众泉池。
青龙泉刻石(原址)。
岱顶双泉北泉。
 

□马辉 文/图

人们历来对泰山泉水倍加爱护。但战乱时期社会动荡,许多泉眼、泉池、泉渠被破坏,加之地质、气候的变化,一些多年流淌的名泉相继断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相关部门对包括泰山名泉在内的泰山文物古迹、林泉胜景的保护不断加强,许多有力措施使名泉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制定法律法规进行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保护名泉胜景,各级党委、政府在制定法律法规和城建规划时,逐步将泰山名泉保护同诸多文物古迹一起列入泰山管理、城市建设、水利与渔业管理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加强对泰山风景区的保护与管理,各级政府先后多次制定法律法规和泰山规划。1985年12月,泰安市政府颁布《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试行办法》,对泰山景区水资源保护做出明确规定。2000年10月,山东省九届人大第17次会议通过《泰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明确提出加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管理。2018年1月23日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5次会议批准《泰山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条例》,这是我市获得立法权后制定的第一部实体性法规。该《条例》将保护泰山名泉及泉瀑、泉潭形成的自然景观列为重要内容,使泰山名泉保护工作有法可依。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市先后6次制定泰山规划,1993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泰山总体规划》,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泰山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都将泰山水系和名泉保护列入其中。

1987年12月,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首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我国报送的《申报文本》中强调:“景区内自古命名的潭池瀑布56处,山泉64处。”“泰山泉水硬度低、含矿物质极少,含氧量高,古称泰山神水。”独特的泰山泉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保护内容,这大大提高了泰山泉水的国际影响力。

对泰山名泉持续进行保护性整治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按照“保护优先”的原则,泰山管委会和城市建设管理等部门多次对年久失修的泰山及周边地区上百处名泉进行了保护性整治。

位于金山路西的广生泉为千年历史名泉,1983年城市管理部门将该泉建成小型游园,之后先后5次进行修缮、扩建,这是我市最早建成的名泉公园。1985年修建泰城东岳大街时,历史名泉醴泉因地处人行道被除去。为再现醴泉原貌,1999年4月城建部门在天书观遗址南重建标志性泉井,并立“醴泉”泉名碑一通。2000年修建泰山多功能广场天外村广场时,将天外泉等泉进行了保护。2006年修建龙潭公园时,整修了白龙井、双龙泉等泉,建起了白龙井泉亭及标识牌,并对白龙井周围众多泉眼采取保护措施,方便了市民取水。

2007年和2020年,泰山景区管委会和城市管理部门按照市委要求和政协委员提案建议,先后两次对年久失修的上百处泰山名泉进行集中整修。

2006年,市史志办在充分调研查证的基础上,向市委、市政府提交调研报告,提出了5条保护利用名泉资源的意见建议。2007年2月2日,市政协委员马辉又会同几位政协委员,向市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提交了《关于保护和开发泰山泉水的几点建议》的提案。泰山管委会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市史志办调研报告上的批示和市政协提案建议,将历史名泉保护与恢复列为当年景区环境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集中对泰山主景区几十处名泉进行了初步整修保护,并组织力量找寻已经消失、淹没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而历代志书多有记载的历史名泉,先后挖掘、恢复、整修了泰山万福泉、仙泉、圣水井、裂天泉、碧天泉、清泉、灵异泉、西溪长寿泉等20多处名泉。乡镇、街道、社区、企业等也相继恢复、整修了金山泉、周明堂泉、神泉、鉴我泉(西路),泰山南麓长生泉等10多处名泉。

2020年,泰山景区管委会启动了泰山名泉保护提升工程,对景区内名泉逐一现场调研,提出了“一泉一策、分类整治、适度开发”的保护利用方案。至2020年底,泰山景区对主景区内53处历史名泉统一进行了整修保护,其中,景区管委会多方筹资200余万元对大众泉进行保护修缮,对泉池下原云门水库进行了整修,将这块泰山山麓难得的山涧洼地建成约5000平方米的水面,形成了新的“云门湖”景观。现此处已成为泰山脚下一处新的山涧公园和游客打卡地。

保泉护泉 人人尽责

泰山名泉是珍贵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各有关部门认真履职尽责,广大市民、保泉护泉志愿者自觉呼吁助力,共同保护泰山名泉,已成为泰安人民的共识。

大力宣传泰山名泉,强化广大市民的保泉护泉意识。泰山名泉具有泉眼多、水量少的特点,过去很多市民单纯认为泰山泉“无水”,没有认识到名泉的价值在于它的历史和文化,而不在于水量的多少。甚至有人在经济开发时,为一时利益不惜将泉址、泉脉填埋或者移位。针对这一状况,有关部门、新闻媒体、广大保泉护泉志愿者,本着保泉护泉、人人尽责的高度责任心,不断加强对泰山名泉和保护名泉重要意义的宣传、研究。

1993年出版的《山东省志·泰山志》首次提出泰山72名泉概念并将各名泉情况载入该志书;2020年以来,泰山景区管委会组织编撰了《泰山故事·名泉篇》《泰山名泉志》等反映泰山名泉的书籍,为持久保护泰山名泉打下了坚实基础。

广大市民自觉监督名泉保护情况,发现问题通过多种形式及时反映。与此同时,很多文史研究和保泉志愿者自觉开展名泉研究和失踪、失迷名泉的考证、挖掘工作。吕朋菊、周郢、阚文文等分别撰写了《王母池的泉水》《孔尚任上泉题碣考》《泰山泉水的饮食与文化价值》等数十篇研究泰山名泉的论文;马辉、周郢等文史工作者先后考证、发现了已失踪多年的岱顶双泉,岱麓涤尘泉、金星泉,南麓陷湾泉、水磨泉等十几处名泉。

经过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我市的泰山名泉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正在也必将在今后经济和文旅事业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