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文莉
8月22日,宁阳县东疏镇党委书记刘站参加“学好用好‘千万工程’打造乡村振兴‘泰安样板’——泰安市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系列访谈”栏目,回答主持人提问。
问
主持人:请介绍一下东疏镇的基本情况?
刘站:东疏镇位于宁阳县西部,面积84平方公里,辖49个行政村,人口5.9万,是西汉名臣疏广、疏受故里,也是华东野战军“攻济打援”指挥部旧址所在地、淮海战役构想策源地。近年来,东疏镇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五大振兴齐头并进,2019年跻身泰安市十大乡村振兴示范区,走出了“一马平川也有‘金山银山’”的乡村振兴“东疏路径”,先后获得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镇、山东省100个“我喜爱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等荣誉称号。
问
主持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请问东疏镇在推进产业振兴、发展集体经济方面有哪些做法?
刘站: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发展集体经济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核心在支部书记,关键在经营村庄,解决的是村级“有钱干事”的问题。
树立经营理念。东疏镇把土地作为最大的资源,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经营村庄的平台和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抓手”理念,通过经营村庄、盘活土地,增强村级“造血”功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夯实生态底色。东疏镇把“绿色”作为最大优势,2020年起实施“万树一品 夺旗跃升”三年行动,指导各村利用村内的荒片、坑塘和生产路,至少栽植1万棵苗木。经过3年的努力,49个村达到“万树村”标准,既美化了环境,也为村集体建立起了“绿色银行”。
打造精品项目。东疏镇把项目作为产业振兴的关键,2023年起实施“精品提升 夺旗摘星”3年行动,在全镇推广土地运营、农业托管、光伏新能源、兴办物业、村企共建、特色产业、创办实体、资产盘活八大模式,各村因地制宜,至少发展1个产业项目。跨村联建的“药香·三张里”片区种植艾草、金银花,并进行烘干加工,实现年增收90余万元;落地后张庄泥鳅养殖、前张庄本草烘干、疏里村石材加工、西张庄服装加工和蔬菜种植等项目,带动增收55万元,形成“一村一特色,村村有精品”的片区共富格局。
建立打擂机制。东疏镇把村集体经济发展纳入年度考评,建立“季度观摩、述职评议”机制,每季度观摩一次现场、召开一次点评会,组织搭擂台、各村晒业绩,持续激发活力。2023年,东疏镇观摩了20个村,带动村级增收400万元;2024年上半年观摩了12个村,带动增收140万元。
问
主持人:五大振兴涵盖了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请问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方面,东疏镇做了哪些工作?
刘站:党建引领、规划先行。东疏镇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完善镇、管理区、村三级党组织书记责任体系;建立经常走访调研、经常督导检查、经常考察调整、倒排群众满意度和半年考评排名后1/4村的“三经常两倒排”机制,动态管理班子;狠抓村级工作规范化,推行“三定工作法”,严格“四议两审两公开”程序,将小微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编制乡村振兴规划,形成1个镇级规划指导、两个示范区规划统领和N个村建设规划落地的“1+2+N”规划体系,一张蓝图绘到底,循序渐进,久久为功。
村庄分类、连片打造。东疏镇实施农村基层班子“352”工程,参照各村基础条件,制定“示范村、创优村、强基村”标准,各村按照30%、50%、20%的比例分类、对标创建;全镇划分15个片区,全力打造“有发展规划、有主导产业、有特色文化、有标志景点、有代表村庄”的示范片区,建设宜居宜业家园。
两翼齐飞、重点突破。东疏镇制定“巩固提升西部老片区、重点打造北部新片区”工作思路,在西部打造“十八黄茂”田园综合体,落地体能乐园、本草园、果蔬园等精品项目;在北部打造“攻济打援”红色小镇,落地华东野战军“攻济打援”指挥部旧址国防教育基地项目,建设乡村会客厅、指挥部展厅、射击馆、崔家大院旧址保护修复区等,着力培育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
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生态方面,东疏镇在前张庄试行分散式污水治理,实现污水治理和改厕管护长效化,获得生态环境部和省生态环保督察组肯定。文化方面,东疏镇挖掘“两疏故里”底蕴,传承大伯集红色基因,唤醒“十八黄茂·梦里老家”、花园“博士村”、耿庄“民俗村”等乡愁记忆。乡村治理方面,东疏镇推行“云公章”,村章回村、用章“上云”,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建立乡村振兴学院“花园里”校区、镇党委数字党校,集中展示乡村振兴成果;赵茂村获称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胡茂村成为省美丽村居建设试点,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并网、镇建制污水处理站改造等工作走在全县首位,累计创建省、市、县美丽乡村17个。
问
主持人:下一步,东疏镇将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刘站:我们将继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重点创建省级“疏香田园”衔接推进区,发挥宁阳西部万亩粮食高产核心区、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优势,打造亩产1400公斤以上的“泰山粮仓”;推动“红绿融合”,发展大伯集红色旅游、耿庄村现代设施农业、柳园村妙福食品加工厂,依托凌云达生面粉、明丰农业园,运作好“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开展粮食深加工,构建农作物“产购储加销”全链条产业体系;打造景区化村庄,全域改善生态,建设和美花园;深化乡村治理,探索项目“建管养用”长效机制,吸引农民、企业参与乡村治理,打造“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乡村产业带农民致富、乡村治理靠农民参与”的乡村治理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