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正史 文/图
在泰山“快活三里”区域,有一处石刻上书“峻岭”二字,上款“大清光绪丁亥年(1887年)”,下款“晋阳王启恩书”。书写者王启恩(1835—1898),字鈵堂,号瑞臣,晚年号五昌,山西徐沟县(今属太原市清徐县徐沟镇)城西南坊人,其家族宅院堂号“天禄堂”。“晋阳”即太原古县城,因徐沟县在古城之南,遂以“晋阳”落款。
山西徐沟县王家是晋商中做古董生意的世家,明宣德年间便在北京西华门北长街南口开设“茂盛永”古董店,经营瓷器、碑帖、书画,同时在老家徐沟县城内开设了“茂盛王”杂货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稳步发展,至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时王家迎来了一笔意外之财。时任内阁首辅的严嵩将家中大量珠宝交由王家存放在山西徐沟,后来严嵩被革职,这些珠宝便无人问津,安安稳稳地留在了王家。明隆庆二年(1568年),朝廷在民间广泛收购珠宝,王家抓住商机向宫廷销售珠宝,积累了大量财富。明末宫内的太监更是将私藏的珠宝、古董、字画带出宫交给王家销售。这样一来,王家既有了稳定的供货商,又有了广泛的销售渠道,古董生意被彻底盘活了。
进入清代以后,王家的古董商号闻名京城,分号遍布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民间流传歌谣:“徐沟王家天禄堂,古董财主远名扬;各地生意数百处,奇珍异宝宅内藏;自从明朝发了富,中兴要数王五昌;传至后代王仲华,日军侵华破了家。”歌词中提到的王五昌,正是本文石刻的题写者王启恩。王启恩生活的晚清时期古董珠宝交易繁盛,王启恩父子亲自坐镇北京收售古董,并将其中的稀世珍宝运往老家“天禄堂”保存。民国初年,武敬在《徐沟天禄堂见闻琐记》中写道:“提起天禄堂的古董来,可以说是珊瑚串、玛瑙瓶、琥珀烟缸、翡翠扳指、名人书画、稀世珍石、秦砖汉瓦……都有收藏。”相传故宫珍宝馆收藏的翡翠葡萄架,就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赴西安途中驻跸徐沟时带走的。
王启恩颇善书画,尤通金石,著有《芸斋金石考》《五砚轩笔记》《泉币集古录》《茶余闲话》等手稿,平时除坐镇北京总号外,有时要前往各省分号巡视,巡视之余常遍览名山大川。光绪十三年(1887年)在鲁期间王启恩登岱游览,至“快活三里”处时,遥望前方天门崇高巍峨,近接云天,遂题“峻岭”二字以表内心崇敬之情。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王启恩被保举任知府,前往户部候选,后病逝于北京寓所内,终年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