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新鉴赏 上一版3  4下一版
解密唐摩崖《纪泰山铭》的设计
  
  版面导航    
2024年7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解密唐摩崖《纪泰山铭》的设计

复刻秦《泰山刻石》整拓。
采自沈维进、沈红叶编《中国书法名山泰山石刻典藏》
新莽铜“诏版”。
采自陈滞冬著《图说中国艺术史9》
唐摩崖《纪泰山铭》整拓。
采自沈维进编《中华瑰宝泰山碑刻经典》
 

□沈维进

唐摩崖《纪泰山铭》,唐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刻,为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后撰书的铭文,刻于岱顶大观峰崖壁上,摩崖高13.2米,宽5.3米,正文24行,满行51字,含额题总计1008字。

仔细分析该铭文的几个数字,可以发现其中暗含一个规律,即其行数、每行字数和铭文总字数,都可以被数字6或6的半数3整除:24行字,被3除是8,被6除是4;每行51字,被3除是17,被6除是8,余数3再被3除是1;总计1008字,被3除是336,被6除是168。

由此说明,唐摩崖《纪泰山铭》24行,行51字,总计1008字,这组数字都是6或6的半数。

这一设计似乎不是偶然,这透露出唐朝在庄重场合很可能在延续和效仿秦汉“数以六为纪”的传统定制。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平定六国,统一天下。为巩固政权,秦王嬴政推行新政,创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推行郡县制;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等。其中有个有趣的记载:秦朝计数多是以6为单位的,即“数以六为纪”。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时期)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个中缘由,有始皇帝崇尚水德说,有承先秦天数思想说等。

查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泰山刻石》,原刻铭文22行,满行12字,计222字(“大夫”合文1字),前12行为秦始皇刻辞,计144字,后10行为秦二世诏书,计78字。

这组数字,22行的分布依次是东、南、西3个面上分别设计为6、3、3的布局,10年后秦二世东巡,又在同一石上的空白处续诏书及随从大臣衔名10行,其中西面在秦始皇诏书3行基础上续刻3行,在北面续刻6行,满行亦12字,形成东、南、西、北4个面上21行,依次为6、3、6、6的布局。21行被3整除是7,余3字“制曰可”刻在西南石棱上,总计22行,最后一行的3字,是6的半数。

秦始皇6次东巡现存的4件秦刻石,《峄山刻石》是15行,行15字,计222字,(秦二世79字中,“大夫”合文1字);《会稽刻石》是12行,行字24字,计268字(不含秦二世刻辞),皆可被6或6的半数3整除。而琅琊刻石仅存秦二世刻石12行,也能被6整除,秦始皇刻辞无考。但据已故泰山专家姜丰荣考证,秦始皇东巡的6处刻辞,其句、韵、段的组成格式,均遵循“数以六为纪”的规制。

还记得泰山汉《鼎铭》吗?“登于泰山,万寿无疆。四海宁谧,神鼎传芳。”12字,也可被6整除。

再看新莽铜“诏版”篆书铭文,9行,行9字,计91字,像“子子孙孙”这样按时风处理为合体的字单独占格,似乎也是为适应“数以六为纪”的规制。

秦汉时期未必件件铭刻遵循“数以六为纪”,但此类庄重史料定有玄机。

仔细分析秦《泰山刻石》和唐《纪泰山铭》的设计,在遵循行数,行字数和总字数“数以六为纪”时,还要兼顾行文文意、特殊称谓等,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撰文有很高的文字要求。如秦《泰山刻石》中,为体现对皇权的敬重,原刻在提到“皇帝”,秦二世续刻在提到“始皇帝”时,均顶格铭刻。而秦二世续刻79字中,“大夫”二字为合文一字,占格78字,恰巧能符合“数以六为纪”的规制。

唐《纪泰山铭》,多次提及先祖名讳,行文采取了空4格、6格(视同抬格)设计,还要在兼顾文意的同时,兼顾行数、行字数、总字数,对撰文着实要求极高。

泰山石刻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多少瑰宝赓续着传统文脉,又暗藏着有待解读的故事,有待我们共同探求。

沈维进,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省书协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泰安市书协首席专家,泰山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楹联协会会员,出版有《山东书法全集·魏晋至清》二卷、《泰安金石精品集》二卷,在《中国书法》《中国书画报》《书画艺术》等报刊发表文章百余篇。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