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郢
岱顶碧霞寝宫考
与岱顶碧霞祠关系密切的,还有一座后寝宫,又名神憩宫。神憩宫位于青帝宫以西,西倚望吴峰,北依丈人峰,前临碧霞祠,由山门、正殿和东西配殿组成。这座宫室的建立,源于古代礼制中的“前庙后寝”制度。据东汉蔡邕《独断》云:“宗庙之制,古者以为人君之居,前有朝,后有寝。终则前制庙以象朝,后制寝以象寝。庙以藏主(神主),列昭穆;寝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这里所说寝,便是指宗庙之寝。自此各庙前置殿堂,后立寝宫遂成通制。如岱庙后庭便置有寝宫三座(一正宫两配殿),奉祀东岳配淑明后。
岱顶碧霞祠亦为宫室建筑,仪门、正殿、配殿悉同礼制,但限于地势,正殿后已紧傍山根,无建立寝殿之余地,只得另辟蹊径,在碧霞祠北侧山崖上建起寝殿,虽隔涧遥望,形制却一脉相连。
这座寝宫始建年代不详,推测应在明中叶大举扩建碧霞宫之时。目前所知的最早记录,见于嘉靖时期,嘉靖三十六年(1557)姜宝《登泰山记》云:“山顶有碧霞元君祠,……寝殿乃后殿名,塑一女像寝于床而覆以衾。”此后在明人游记中,这一寝宫屡屡出现,如万历时王衡《重九后二日登泰山记》云:“又上为玉女寝宫,愚民至貌像里服卧扑(幞)被中。”胡瓒《东游记》云:“顶左为广生殿,殿后为寝宫,俗乃为卧像幞被状。”王在晋《东巡登泰山记》:“再东为寝宫,绣帷锦幕,丹毂朱轮,皆四方喜施,华腆富丽。”虽间有士子讥议(如姜宝云:“塑一女像寝于床而覆以衾,应寝义,则惑矣。不但溷亵山灵,亦岂所以礼元君乎”),但亦不乏崇祀者,如万历三十四年(1606)于慎行诣岱,“登醮于后宫(指岱顶后寝宫)”(《东阿于文定公年谱》)。
明万历帝对碧霞宫及周边庙庭大举兴修,后寝宫也括于其中。据《敕修泰岳大功告成赐灵佑宫金碑记》云:“灵佑宫袛奉元君。浴圣殿、神憩宫,悉为更始。”御制《泰山金顶御香宝殿铜钟赞文》亦云:“差官修理泰山工程金顶大工:玉皇宝殿、天仙宝殿、神憩宫殿、青帝宝殿、东岳宝殿、南天门等,上下盘路、八处牌坊。修工就绪。”此次重修后,更额为神憩宫,即女神憩息之意。
至清又恢复后寝宫名,庙祀沿袭不改。清顺治年间续有修葺,据碧霞祠摩崖题记称:“顺治乙未(1655),巡抚耿焞、守道毕振基(姬)、知州傅镇邦重修玉皇祠、东岳殿、后寝宫。武举张所存督修。”其除正殿外,陆续增建东西配殿。外置周垣,渐成一独立庙庭。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帝东巡时,特赐额曰“德溥坤舆”。此后兴修相继,如嘉庆六年(1801)山东巡抚惠龄奏称“碧霞祠、元君后寝宫”等处“殿宇倾圮”,奉旨整修一新。
后寝宫历由道士住持,见于隆庆王母池铁钟有“寝宫住持赵元蓬、张福聪、王常喜、赵常京”,天启铜碑有“寝宫道人卢高元、韩和玉、张高明、陈高林、王高太、张高齐”,乾隆五年(1740)铜磬有“后寝宫住持娄志福、张仁保、焦本启”。又《泰山道里记》中称“西为后寝宫,明称神憩宫,女冠为元君卧像焉”,说明一度由女道士掌其祀。后寝宫所设帷帐,始由香客捐施,入清改由宫廷造送。乾隆张体乾《东游纪略》云:“西即天仙寝宫,中有趺坐像,其茵褥帷帐,皆内府所颁也。”奉祀规格甚高。
后寝宫在1950年代渐毁圮,1957年于殿址建市政府第五招待所,也称岱顶宾馆。1978年改建为楼宇,1987年由市旅游局兴建为仿古二层四院建筑群,改称为神憩宾馆。“神憩”之名,犹是沿用宫殿旧额,留记了女神寝殿历史痕迹。
这一寝宫影响所及,其他元君庙祀中也多设有寝殿或卧像。如灵岩寺嘉靖二十八年(1549)殷隆碑载有“开手妆修泰山圣母东西两配、后寝宫”;后石坞透天门内建有圣母寝宫楼,壁嵌万历二十一年(1593)记碑称山东布政司参政等“修天空山黄花洞圣母寝宫楼一座”;临清歇马亭元君行宫亦有寝殿及卧像,均自岱顶寝宫形制所衍生。
岱顶碧霞卧像考
泰山有碧霞元君卧像,奉祀于岱顶后寝宫中。据明人姜宝《登泰山记》云:“塑一女像寝于床而覆以衾。”胡瓒《东游记》云:“寝宫俗乃为卧像幞被状。”知嘉靖、万历时已有此制。最初为塑像,后改为能起卧之木像,祀于东配殿内。
此像曾引起近代外国游客的广泛兴趣,留下丰富记录。如奥地利海司《山东与德国在中国属地》云:“在主殿的旁边,坐落着优雅的传统中国妇女使用的卧室。在一面墙上绘有如真人大小少女着衣雕像,其盘髻束足,很可能是圣母的侍女。上面描述的漂亮的侍女,安静地坐在一个大的棚床之上。”美国传教士柏根《游历泰山》云:“我们是被允许看一眼元君的寝宫的。元君非常明显坐在床榻一侧,形象比一般人要高大,穿着华丽的丝绸,跟其他普通的神像并不一样。”英国威海卫长官洛克哈特《山东之行(及访问胶州)密报》云:“我们被引入内殿参观女神像,其像端坐寝宫之中,穿戴如同真人。她将在此坐到新年,才被置于榻上,直至下次祭拜。胶州知府告诉我,当其先前登顶祭拜泰山娘娘时,曾有幸被特许观看躺卧神榻之像。”每年四月,还有木像“起床”仪式。据法国汉学家沙畹《泰山》记云:“元君卧睡于帘后床上的东配殿。元君的卧姿静休会持续整年,不过当雨季来临时,这种状况就会被打断,如守庙道士向我们解释的那样,因为元君像如果还保持卧姿的话,她的衣服会因潮湿而腐烂。此时,人们会‘请她起来’,将她搬离睡床,立在桌子前面。我正是在这样一种姿势下见到了神像。神像代表的是一位年轻女性,但工艺粗糙,特征模糊。面部和双手镀金,镀金帽子上的玻璃珠坠垂至脸前,四支假花插于发髻。一件蓝色、绿色和红色组成的色彩艳丽的长袍,一条饰有明亮镜片的袍带,一块手持的黄色手帕,构成了元君神像的服装,使之与伟大的女神相比,更像是一个盛装的民女。”美国贝克《泰山:中国圣山东岳》也称:“唤醒元君的有趣仪式每年在夏季雨季到来之前进行一次。如果她整年都在安睡,她的衣服就会发霉腐烂,所以每年她都会被抬起来透透气。到了合适的那天,即四月十八日,道士们来到寝宫诵读祷文,敲击乐器,邀请女神从长时间的休眠中醒来。当用足够的时间甩掉倦怠之后,元君被邀请从睡床的帷帐之后出来。然后,元君被隆重地安坐在茶桌旁边,她在这里可以欣赏风景,感受新鲜空气。”对此日本学者小南一郎在著作中论述:“建造这样的像,反映了碧霞元君在春季的苏醒受到重视。横卧的碧霞元君,可以说是深居的女神,在深居期间蓄储生命力。这位女神苏醒的时候,这世界就充满了生命力。就在这时,人们参拜碧霞元君庙,领受新苏醒的生命力。”
清末碧霞木像年久渐朽坏,光绪三十二年(1906)济南信众议加重制,乡人王价藩《岱顶寝宫重修木像记》云:“岱顶庙祀碧霞元君,庙后北折而西,曰寝宫。神为卧像,以木为之,登岱者虽成知敬礼,究未悉创自何代,肇自何人也。唯其庙势据山巅,云蒸雾湿,神像之庄严,久非旧观矣,迹创设之心,像以木为固,深望后人随时更新踵事增华也,若听其朽坏尘封,乌乎可!有见于此,于丙午岁在济垣邀集同志,议更新旧像,不调登高一呼而四山响应,不数月已蒇其事成,勒石谨志颠末。”可惜内战中后寝宫遭兵燹,报载1946年国军特务冒称八路军进入岱顶各庙,声称“奉上级命令前来破坏神像”,“捣毁铜泥神像廿八座,木刻神像及匾额悉被烧毁”(《解放日报》1946年4月25日)。元君檀香木像便在此事中被焚,同时衣袍、锦被、绣褥、龙床、凤枕、帐幔、仪仗等也均遭毁坏。幸留下多帧照片,尚可以见其神仪旧貌。其中1913年法国摄影师所摄彩照尤为传神。
影响所及,临清歇马亭等处元君行宫亦仿制元君卧像,万历四十七年(1619)曹当立撰《创修泰山元君卧像记碑》称,尼僧募化“募檀香数十觔,镂元君卧像一尊,覆以锦绣,幔以重帏”,便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