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郢
近日,尼山世界古典文明论坛中意古典文明对话会在曲阜召开,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盛事。泰山与意大利有着久远的历史联系,早在元代,旅行家马可波罗就到过泰山脚下东平府,并将见闻写入他的《行记》书中:“这是一个雄伟壮丽的大城市。商品与制造品十分丰盛。……大河上千帆竞发,舟楫如织,数目之多,简直令人难以置信。”(《马可波罗游记》第二卷,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162页)
17世纪地理大发现后,第一个把“泰山”之名展示给世界的,是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利玛窦来华后,同泰安人、时任兵刑两部尚书的萧大亨结为好友,《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曾两次写到过这位巨卿。利玛窦虽没有登过泰山,但他熟知泰山在中国的文化地位,所以其来华后绘制的《山海舆全地图》《坤舆万国全图》等图,特意画上了泰山。从此在世界性的地图上,有了泰山的地理坐标。
方济各会教士、大西洋(意大利)罗马人罗类思道光间曾至泰安府,山东巡抚陈庆偕向清廷奏报称:“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六七月间,不计日期,曾有一人,自称西洋天主教头罗类思,来泰安府拜访同教。”(《筹办夷务始末·咸丰》卷三)罗类思所写书信中,向其国人介绍了泰山风貌,其中具体描述了山上遍布的庙宇神龛及接踵而至的香客信徒,且讲述亲身所遇豫南妇女香客状况:“我好奇地问这些妇人是谁,什么动机驱使她们以这样大的年纪和这种方式来此。她们说是‘长斋’分支,因其一生从未吃荤而得名。”(罗类思《在中国的使命》,译文转自田芬《泰山外文文献译介与选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166页)为后世留下一则重要的香社记录。
据了解,1985年在意大利罗马市新建居民区,名“中国广场”,占地60公顷,其18条街道全部是以中国地名命名,其中一条即取名“泰山”。这不仅象征着意中友谊,也表明泰山至今在意大利仍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