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天下泰山 上一版3  4下一版
名祠名寺有名泉(上)
  
  版面导航    
2024年7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名祠名寺有名泉(上)

五松亭泉。
斗母宫龙泉。
关帝庙灵泉。
三阳观“龙泉”泉名题刻。
 

□马辉 文/图

泰山自古道观(祠、庙、宫)、佛寺众多,而这些道观、佛寺大多依泉而建或内有名泉,因此泰山自古就有“名祠名寺必有名泉相伴”之说。泰山主景区现存较为完好的宫观、庙宇有岱庙、王母池庙、碧霞祠、三阳观等20多处,庙中有香井、王母池、玉女池、龙泉等名泉;现存较为完好的寺院有普照寺、灵岩寺、玉泉寺、白马寺等多处,寺中有修德井、卓锡泉、玉泉、清凉泉等名泉。依泉建庙、建寺巧妙利用了泰山名泉,赋予了名泉许多神秘色彩,客观上也很好地保护了泰山名泉。下面介绍几处名祠、名寺、名泉。

岱庙与香井

据历代志书记载,泰山香井有两处,一在岱庙,为双井;一在旧岳庙(今老君堂址)前。

岱庙香井在天贶殿露台两侧,今双井犹存,“香井”之名却并不为人们所熟知。清聂鈫《泰山道里记》载:“(岱庙天贶殿)露台东西,双井夹之,西井味尤甘美。有明(明朝)州人李钦《古井记》,朱之蕃诗称香井是也。”明嘉靖年间(1522年至1566年),李进、卢士卿等人出资重修岳庙古井,掘而甃之,水复清冽如故。时泰山名儒李钦(1479年至1573年)撰《重修岳庙古井记》,立碑于井旁,文存《岱史》。据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教授、首席研究员周郢查证,“朱之蕃”应为“朱曰藩”。聂鈫所称“朱之蕃诗”,出自朱曰藩《赠子长刺泰安》诗,前四句为“太(泰)山太守才且贤,旧游曾赋天门篇。岭上白云迎建隼,庙前香井识投钱。”而朱之蕃无此诗。朱曰藩,明南直宝应(今江苏宝应)人,历官礼部郎中、九江知府。朱之蕃(?至1624年),明代大臣、书画家,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状元,官至礼部右侍郎,曾奉命出使朝鲜,为朝鲜王朝题写的“迎恩门”匾额现存韩国国立博物馆,南京至今有朱状元巷。

另据明汪子卿《泰山志》、查志隆《岱史》载:“香井在岳南古岳庙前,伍缉之《从征记》曰,泰山庙(指东岳下庙即今岱庙)前有大井,水极香冷,异于凡水。”岱庙东晋时称泰山庙,伍缉之所称“大井”应指今天贶殿前大井,即《泰山道里记》称“香井”。

现岱庙院内有5口井,均在水利部门登记。其中,天贶殿露台两侧各有一井,井台高出地面约1米。东井2018年夏清井,井深约9米,水深近3米,清除杂物后未再下挖。西井为消防用井并安有消防设备,近日已重新整修。

三阳观与龙泉

三阳观龙泉又称三阳泉,位于泰山南麓三阳观前院北侧,山岩裂隙水在此处流出而成泉。传说此泉是三阳观落成之日突然涌出的。

三阳观为全真派道观,创建于明代。东平道士王阳辉(号三阳)携徒弟昝复明来此,凭借信仰的力量,先是“伐木薙草”“凿石为窟以居”,继而沥血创业,长达30年。即使后来师傅去世,工程也没有停止。30年中,他们早出晚归,漫山遍野搜寻能够搬动的石块,然后用民间干打垒的形式,先后建起了门阁、三官殿、真武殿混元阁、天仙圣母殿等房舍,逐步形成了一组完整的建筑群。师徒的苦行感动了众人,四方香火逐渐兴盛起来。明万历年间(1563年至1620年),兵刑两部尚书兼翰林院大学士萧大亨闻讯深受感动,于是捐资,延请工匠凿岩、开石,大力拓展,三阳观终于有了可观规模。现三阳观内外尚存记载师徒苦行及重修殿宇的明清碑碣40余块。

三阳观龙泉自古为观内道士的饮用水源。萧大亨撰《建立三阳庵记》碑文载,此泉非人工所挖,属天然形成。碑文称:“庵落成之日,云雾昼暝,大雨如注,石轰迅电,蛰龙震起,遂成一池,水甚清冽”,此泉即称为龙泉。现龙口已不吐泉,龙口下原井仍存,水位保持在1.8米左右,水清冽甘甜。泉旁有“龙泉”题刻。泉出水较少,平时日出水量0.5立方米至1立方米,雨季较多。泉眼已甃石为井,作为管理人员用水补充水源。

《山东省志·泰山志》将龙泉(三阳泉)列为泰山七十二名泉之一。

关帝庙与灵泉

灵泉又称露井、灵井,位于泰山中路关帝庙第二进院落东山门内北侧,泉井深约3米,历来为庙内道人及香客饮水井。泉水自泰山裂隙涌出,旱不涸、涝不溢,四时汩汩上涌,水质清凉甜美、犹如甘露,冲茶留有异香,因而得名露井。

经专家实测,井旁的古凌霄花树龄已有200余年,今老干又发新枝,格外茂盛。每到夏季,凌霄花盛开,花冠呈钟形,外面为橙黄色,里面鲜红,光艳照人。周围环境优美,设有凉亭石凳,古朴凌霄,新花盛开,阳光洒落,清风徐徐,置身其间,饮茶品茗,别有一番情趣。

关帝庙,原名关帝祠,又称山西会馆,相传系山西商客建祠,祀商圣关公(关羽),创建年代无考,明清时期多次拓建。建筑群分为东南、东北、西南三组,为三进院落。山门高大,上有门楼,门前石狮列峙,古槐蔽荫。三组建筑建在山坡上,显得大殿内神像高高在上,气宇轩昂,也使此庙显得幽深而富有意趣。

斗母宫与龙泉

斗母宫龙泉位于泰山中路斗母宫北院龙泉亭下方竹林中,因东靠龙泉峰而得名。泉为人工泉,清末曾从斗母宫北龙泉峰下中溪架石梁,以此为渠引水注入,溢满时可引入斗母宫南院的天然池中,但因山涧无水早已弃用。现为圆形砌石井,已重新整修,雨季水质清冽。

龙泉原指龙泉峰旁山涧溪水,斗母宫曾因此泉溪而得名龙泉观。斗母宫创建年代无考,明嘉靖年间德王重建,清康熙初年由尼姑住持,祀北斗众星之母,遂更名为斗姥宫,又名妙香院,俗称斗母宫。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整修。

斗母宫分前、中、后三院。中院有西向山门,正殿原祀斗母神,俗称千手千眼佛,今置地藏菩萨铜像。前院北有僧房,院中有1916年7月清光绪年间进士、道员赵尔萃力劝斗母宫住持比丘法霖所建的天然池,赵尔萃撰书《天然池记》碑嵌于池旁。后院有正殿、配殿及禅房,东有听泉山房及龙泉亭,亭下飞龙涧内即泰山奇景三潭叠瀑景观。此处山体较陡,溪谷落差大,夏季,中溪来水在这里跌宕而下,一连形成了三条瀑布及三座水潭,气势雄壮,是观看东溪之水极好的地方,此即为三潭叠瀑,为泰山十大自然景观之一。

《山东省志·泰山志》将中溪龙泉列为泰山七十二名泉之一。

东岳庙与五松亭泉

五松亭泉在泰山中路五松亭院内,山涧裂隙水流入而成泉,水质清澈,常年有水,旱季水少。水从院内正殿东岳庙前露台地下流出,经泉池墙上方的石雕龙头流入台阶下小型泉池,再从泉池西南角流出。为保护院内两棵五大夫松,防止地面过于潮湿,已修建泉渠,泉水经泉渠排到院外。泉旁露台墙上有“圣水泉”小型刻石。

五大夫松、五松亭为泰山著名景点。《史记》载,秦始皇封泰山时中途遇雨,避于大树下,因封树为“五大夫”,后讹为五株。明万历年间,古松被雷雨所毁。清雍正年间钦差丁皂保奉敕重修泰山时,补植五株松,今存两株。古松拳曲古拙,苍劲葱郁,自古被誉为“秦松挺秀”,被历代《泰安州志》《泰安县志》列为泰安八景之一。

五大夫亭在五大夫松西,原为殿宇三间,明成化十四年(1438年)重建后曾名憩客亭,20世纪80年代重修后改为五间。北为东岳庙,东岳庙左上侧有望人松。东岳庙俗称全神庙,始建年代无考,于近代维修重建,正门上方一匾额上书“东岳庙”四个蓝底鎏金大字。东岳庙主祀东岳大帝泰山神,配祀玉皇大帝、泰山奶奶、文武财神、孔子、天官,是道、儒两家共存庙宇,也是泰山三教共存的又一标志性建筑。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