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艺帮到底 上一版3  4下一版
又到溺水高发季 这些“干货”要牢记
  
  版面导航    
2024年7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又到溺水高发季 这些“干货”要牢记

 

本报记者 韩凯

随着暑期来临,气温逐渐升高,溺水事故也进入易发、高发期,预防溺水警钟再敲响!

如何预防未成年人发生溺水事故?不小心掉进水里,应该如何自救?哪些地方是高风险地点?家长和未成年人一定要谨记,江、河、池塘、水库等野外水域很危险并不适合消暑降温,游泳、玩水一定要选择正规游泳场所,游泳时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严防溺水事故。

1

预防未成年人溺水 “四知”与“六不”

一、“四知”(家长)

知去向;

知同伴;

知归时;

知内容。

二、“六不”(孩子)

不私自下水游泳;

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不擅自下水施救。

2

如何防止

未成年人溺水?

泳池预防溺水

一、带孩子去正规泳池游泳。

二、下水前,确保孩子已经掌握相关安全技能,并确保孩子已做好热身运动。

三、如与孩子一起游泳,必须让孩子待在大人一臂范围之内。

四、如孩子自己下水游泳,大人需时刻有效看护。

五、儿童的水上游泳玩具不能替代标准的漂浮装备。

开放水域预防溺水

一、如带孩子去海滩玩水或游泳,大人要做到时刻看护。

二、若多人一起到海边游泳,须指派人员轮流看管孩子。

三、若在海中游泳,一定要让孩子穿上安全、合格且适合孩子体型大小的救生衣,并系好所有卡扣。

四、如带孩子一起坐船,家长和孩子都要穿救生衣,并保证系好所有卡扣。

3

遇到溺水者 如何施救?

在游泳馆

在游泳池遇见有人溺水,立刻大声呼叫救生员帮助施救。

在户外

一、发现有人溺水,要大声呼叫,寻求帮助,同时拨打110报警并联系120急救人员。

二、不要直接跳下水或手拉手施救,避免造成连环溺水的悲剧。

三、寻找救生圈、木板、竹竿、树枝等抛向溺水者,救人时要趴在地上降低重心,避免被拉入水中。

4

关于溺水的九大谣言

谣言一:溺水后都会瞎扑腾并大声呼救

真相:真正的溺水是快速而无声的。

溺水时,溺水者的手臂忙着划水,很难伸出水面;鼻子、嘴巴时浮时沉,想呼救也很难发出声音。

如果发现孩子在水中身体半直立、头顶露在水面上、面部浸在水面下,不伸手呼叫,但也无挣扎时,请务必提高警惕!

谣言二:会游泳、水性好就不会溺水

真相:每年夏天都有游泳溺水身亡的事故发生,在溺亡者中也有会游泳、水性好的人。

切勿以为会游泳就很安全。

谣言三:“倒挂控水法”能救溺水者

真相:倒挂控出的水大部分是食道和胃中的水,而对于溺水者来说,最致命的是吸入肺部的水。

“倒挂控水法”不仅无法排出肺内的水,还可能把胃里的食物弄进气管,进一步增加阻塞呼吸道的风险。尤其是对于心脏骤停的溺水者而言,倒挂控水还会造成心肺复苏延误,增加死亡率。

谣言四:有游泳圈就不会溺水

真相:充气式塑料游泳圈并不是专业的漂浮装备。

当水流发生变化、人未抓住游泳圈或者充气游泳圈漏气时,很可能酿成溺水事故。

谣言五:只要获救,溺水者就安全了

真相:当溺水者吸入过多的水就会引起呼吸并发症,进而引发继发性溺水或干溺水。

此时,哪怕溺水者已经获救上岸,如果不及时跟进治疗,液体积聚仍会导致呼吸窘迫、脑损伤甚至心脏骤停。

谣言六:只要水面平静,下水就不会有危险

真相:实际上,水底情况很复杂。

特别是水库、池塘、河流等野外水域,暗流、暗礁、水草、沟壑等,每一处都可能有生命危险。

谣言七:只要会游泳就能下水救人

真相:溺水者出于求生的本能可能会死死抓住任何东西。

因缺乏救援经验,热心群众贸然下水救援反被拖入水中的惨剧时有发生。

非受过专业训练或者经验丰富者,切忌下水救人,应尽量使用长杆、漂物工具等实施救援。

谣言八:手拉手就能救起溺水者

真相:结成“人链”后,一旦有人因体力不支而打破“平衡”,就会让多人落水,导致群死事件。

尤其是未成年人不具备直接救人的能力,切勿盲目施救。

谣言九:溺水只发生在野外

真相: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可能发生溺水。

游泳池、家里的浴缸和水池等,都是导致孩子溺水的“隐形杀手”。

未成年人在水边玩耍时,应时刻处于大人的视线范围之内。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