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岩
包拯立朝清正,民间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宋史·包拯传》)这样的谚语,意思是想打官司还走不起后门,就去找和阎王爷一样不收礼的包拯,将包公与地府阎王并提。而在当时的民众信仰中,泰山为地府所在,东岳大帝为地府天子,于是出现了包公死后,魂归泰山,担任泰山地府中的“东岳速报司”一职的说法。这个传说在宋金之际便已出现,金人元好问在《续夷坚志》记述的一段轶事,正反映了这一民间信仰的盛行:“世俗传包希仁以正直主东岳速报司,山野小民无不知者。庚子(1120年)秋,太安界南征兵掠一妇还,云是希仁孙女,颇有姿,倡家欲高价买之……里有一巫女,私谓人曰:‘吾能脱此妇,令适良人。’即诣主家,闭目吁气,屈伸良久,作神降之态。少顷瞑目咄咤,呼主人出,大骂之。主人具香火俯伏请罪,问何所触尊神。巫又大骂云:‘我速报司也,汝何敢以我孙女为倡?限汝十日,不嫁之良家,吾灭汝门矣!’”宋话本《金刚感应事迹》也有此说(《永乐大典》卷七五四)。元杂剧《包龙图智勘后庭花》曲词中言:“怎瞒那掌东岳速报司,和这判南衙包待制。”元初在蒿里山所建“七十五司”中,便奉祀有“判速报司”,并载明神主“姓包氏”。后人又在泰安城西跨街建报司阁。弘治《泰安州志》卷一:“速报司庙:在州城西一里。”为两层过街阁,方言称之为“吐炮司”。包公已俨为泰山地府主神之一。
到了宋元话本中,包公在泰山的官职又“由阴转阳”,从地府大臣变成州县长吏。北宋泰安被称为“奉符县”,在话本小说《三现身包龙图断冤》(《警世通言》卷十三)中,包公入仕便初任“奉符县尹”,并演绎了一段其任上侦破凶杀命案的传奇。
这一小说家虚构的任职,后被史家采入地方志中。在清代编修的《泰安县志·名宦》中,包拯被列为历任县令之一:“拯曾为奉符尹,奉祀名宦。”进而在泰安城郭建立专祠,以行奉祀。这便是泰山庙祀包公的由来。对于包公与泰山的因缘,清代泰安知县徐宗干有所揭析:“尝谓泰山下,其俗好鬼,如以高里山讹为蒿里,道家言泰山主生死,盖即梁父主生、亢父主死之说,而相沿为地狱、为阎罗。愚民好事,必有以包公实之者,而后人又以傅、张二公严明之称,媲美龙图,因并祀之,遂相传以包公亦曾任此耳。然先哲风流,民有习好,固无足深辨也。”(清徐宗干《包公祠》)真切道出其从“传奇”到“信史”的衍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