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辉 文/图
灵岩山位于泰山西北麓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东北,主峰陡峭如削,上平如砥,远望似古代官印,方方正正,又称玉符山、方山。此地群峰林立,溪泉争流,佳木葱茏,风光旖旎,享有“灵岩奇异出尘寰,压尽江南万重山”的赞誉。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称“游泰山而不游灵岩,不成游也”。
灵岩寺位于方山之阳,传前秦皇始元年(351年),东晋京兆(今西安)人高僧竺僧朗在昆瑞山金舆谷创建郎公寺后,又至此大兴土木,“始建精舍十余区”,此为灵岩寺创构之始。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520年至525年),高僧法定重建,以后多有修建,后公认法定高僧是灵岩寺的祖师。唐德宗时,宰相李吉甫把灵岩寺与天台国清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栖霞寺并誉为“域中四绝”。
灵岩山、灵岩寺奇绝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人文传说,孕育了众多历史名泉。1993年出版的《山东省志·泰山志》将灵岩寺袈裟泉、卓锡泉、双鹤泉、白鹤泉、甘露泉、飞泉、朗公泉等列为泰山七十二名泉之中。
卓锡泉位于灵岩寺千佛殿东侧岩壁下,亦名锡杖泉。清康熙《灵岩志》载:“世传为佛图澄(232年至348年,后赵时期高僧)锡杖卓出者,故名。”清道光《长清县志》载:僧法定开创灵岩,苦近庵乏水,乃谋于其师佛图澄,澄曰:“何地无水!”至一处,曰:“此下有甘泉”,以九环锡杖卓之,得泉甘冽,遂名。今卓锡泉泉水出露形态为涌状,水自岩壁下一洞穴涌出,汇入深l米、水泥砌筑的不规则泉池,即“镜池”中。
卓锡泉是灵岩寺“五步三泉”中的一泉,与另外两泉双鹤泉、白鹤泉相比,水势最盛。泉旁石崖苍苔满壁,上垂虬髯翠柏,下植凤尾修竹。由于景色佳丽,“五步三泉”自古被列为灵岩八景之一。
历代名人游览灵岩圣地后,对卓锡泉、白鹤泉等泉多有题咏。明天顺四年(1460年)进士、曾官直隶太平府通判的济南人孙瑜有一首《锡杖泉》:“泉响犹疑卓锡声,法流不断涌来清。滔滔自向厨中去,天意分明似有情。”诗中描述了当时“五步三泉”泉流不息的状况。对灵岩寺名泉题咏最多的当数清乾隆皇帝,他先后10次祭祀泰山,6次登临岱顶,多次驻跸济南、泰山,对灵岩胜景情有独钟,不仅数次到此观瞻,地方官员还在卓锡泉畔为其筑建了规模宏大的行宫。每次游览灵岩寺后,乾隆都题诗咏赞,其中八题《灵岩八景诗》中均有《甘露亭》《卓锡泉》诗。今泉上方石壁上仍镌刻着乾隆御笔题写的“卓锡泉”泉名,为丹色篆书。泉西侧岩壁上嵌有乾隆咏泉诗刻五方,其中一方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再次驻跸灵岩寺时所题《卓锡泉》诗:“泉临卓锡一亭幽,万壑千岩景毕收。最喜东南缥缈处,澄公常共朗公游。”2004年4月,济南市政府公布该泉为济南新七十二名泉之一。
双鹤泉位于灵岩寺千佛殿南,卓锡泉南七八米处。传说法定由白虎驮经、青蛇引路,来到灵岩,转了多时,见无水,正犹豫时,忽有樵夫指点,说双鹤鸣处有泉,然后隐身不见。法定顺着樵夫所指的方向走去,两只白鹤飞起的地方果然有两泉,法定便将锡杖插于地上休息,随之顺着锡杖又涌出一泉,这就有了双鹤泉、白鹤泉、卓锡泉的称谓。双鹤泉泉池原为南北向双池,南池壁上题“双鹤泉”三字,与邻近的卓锡泉、白鹤泉水汇为小潭,名曰“镜池”。三泉之水细水涓涓,终年不竭,清澈见底,晶莹透明。今双鹤泉隐于清澈镜池中,池边原有卓锡亭,建于清乾隆年间,早毁。
白鹤泉位于灵岩寺千佛殿南,卓锡泉东约18米崖壁下。清道光《长清县志》《济南府志》均载。泉池呈石窟状,泉水自窟壁缝隙中流出,窟上方岩壁嵌乾隆二十年(1755年)“白鹤泉”石刻,行书涂丹。
“五步三泉”南有茶社,传中国饮茶之风即始于此寺。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饮茶》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茶。”
袈裟泉(独孤泉、印泉)位于灵岩寺地藏殿南50米,金《名泉碑》收录,因泉边立有一形似袈裟之铸铁块而得名。泉源在封闭的岩洞中,出露形态为岩缝渗流,四季长流,泉源不绝。水自崖壁石罅流出,汇入一半圆形石潭,溢而为溪,盘桓旋绕,由石雕龙口泻入大池。池为不规则形,长8米、宽2米、深0.5米,池中荇藻飘浮,金鳞嬉游。泉周危崖峻峭、丛木悬生、亭廊环绕、鸟语花香,环境清雅幽美,别具风采。
金《名泉碑》称之为独孤泉,元《齐乘》称独孤泉在灵岩寺。清康熙《灵岩志》载:“昔有隐者姓独孤,结茅泉侧,后人以其姓命泉也。”明万历年间进士、历城人刘亮采隐居泉畔,建“面壁斋”,因厌恶“独孤”之名,改泉名为印泉。“印”为佛语,即用手指做出种种形态,作为法德的标志,以印证功果,但印泉之名未得广泛流传。清代之后,又以泉旁有一形似袈裟的铸铁块取名为袈裟泉。铁袈裟传为汉代铸铁之遗物。据清《长清县志》《灵岩志》载,北魏法定开创此刹时,袈裟自地涌出,高可五六尺,重可数千斤,天然水印纹,与袈裟无疑,故名。有人又云,当年达摩自西域来面壁9年,道成而去,弃袈裟于此。2004年4月,济南市政府公布该泉为济南新七十二名泉之一,并将长清区境内40余泉统称为“袈裟泉泉群”。
甘露泉位于灵岩寺大雄宝殿东北500米处的“乾隆行宫”遗址东崖下,因泉水自石隙似露珠般流出、清冽甘美而得名,旧有“灵山第一泉”之称,俗称“清凉世界”。泉池石砌长方形,长5.7米、宽1.1米,久旱不涸。盛水季节,水自池西壁石雕龙头口中泻出,沿溪奔流,声闻数里。池东侧崖壁上嵌“甘露泉”泉名石刻,为乾隆帝御笔。此地古木参差,有一青檀若虬,名千岁檀。
元代诗人、著名大儒郝经,清代诗人、曾任山东学政的施闰章,散文家姚鼐,学者、淄川人王培荀等咏诗撰文赞美此泉。乾隆皇帝曾在这里建行宫并多次驾临,每次均有诗作留世,其中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甘露泉》诗曰:“石罅淙泉清且冷,观澜每至小徜徉。设云此即是甘露,一滴曹溪谁果尝。”如今,池壁上尚存有乾隆帝咏泉诗刻数方。泉池西侧十余米岩壁上,嵌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山东巡抚彭黯所书“活水源头”巨字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