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郢
泰山自古盛产艾,《左传》中即记泰山附近有艾陵、艾山,其后岱东艾峪、艾洼、艾滩、艾窝都因产艾而闻名。《泰山道里记》云:“水东南流约五里,合于艾峪而注。艾峪,东有艾洼村,地多艾。”清人刘家龙《泰山吟》中有《艾峪》诗云:“艾生颜色白如绵,少艾之名听亦鲜。”
泰山艾之药用价值,很早已为医家所关注。最早述及艾灸者为元代的《天和观碑》,述道师刘德仁“救人疾苦,则不施针艾”,正说明泰山地域艾灸治疗十分广泛。清代诗人王初桐《艾峪》诗:“传闻艾峪艾,一灼百病止。倘生越井冈,可疗玉京子。”其所言“越井冈”,出自《太平广记》中崔炜的故事,述老妪告炜曰“吾善灸赘疣。今有越井冈艾少许奉子,每遇赘疣,只一炷耳”。王初桐借此典故对泰山艾灸功效进行高度称誉。
泰山名医高宗岳在《泰上药物志》中,将艾列为“通产”名药物:“艾叶:山内野产者良,气芬力大,味苦性温。妙用,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暖子宫,通寒血,杀蛇虫等,治疥癣……每年产一二千斤。”可见泰山艾草为世人所推崇。建议今后加强对野生艾资源的开发,深挖其产业文化价值,设计艾草包、艾叶汤、艾叶酒等,展示泰山艾文化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