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祭泰山,最初祭品或用牺牲,或用果品,或用香烛。至唐代纸钱渐行,《旧唐书·王屿传》载:玄宗时王屿任祠祭使,“每行祠祷,或焚纸钱,祷祈福祜,近于巫觋。”宋人岱顶避风崖题刻:“青州何子通,诣顶献香纸。”(《山左金石志》卷十八)系纸钱以祭泰山的最早记录。
由于这一风俗盛行,纸钱成为东岳庙会上的畅销品。甚至出现凿纸钱的绝技。南宋曾三聘《因话录·绝艺》载:“蒋大防母夫人云:少日随亲谒泰山东岳,天下之精艺毕集。人有纸一百番,凿为钱,运凿如飞,既毕举之,其下一番,未尝有凿痕,其上九十九番则纸钱也。”(元陶宗仪《说郛》卷十九)
此后又出现纸钱新的形式,即用锡箔制成元宝状,俗称金银锞子;另有一种用作祭祀的纸质神像,名纸马。皆盛行于泰山。泰城各店多制此销售于香客,俗称纸马店。乾隆十年(1745年)“二月二十八夜间,南关居民魏天冲纸马铺内起火。”(清喀尔吉善《奏为泰安济宁先后火警酌加抚恤事》)道光刘煜熙《鲁中十景一卷》云:“店内有金银大锞二个,专卖上山烧香之客。令一人背负跟随上山,又用钱一千文。”光绪薛于瑛《登泰山记》云:“余登泰山时,见金马、纸钱堆满名山。”(清薛于瑛《薛仁斋先生遗集》卷八)日本学者桑原骘藏《考史游记》记云:“自岱庙(东岳庙)前经过,出登封门,即泰安府北门,其间出售纸钱的店铺鳞次栉比,登岳者购之供奉于碧霞宫。纸钱似兴起于唐代,今清国风俗,送葬祭神皆用之。”同期一游记言香客店主诱卖元宝香纸:“予刚抵客店,……店伙来予室,从容问曰:闻老兄明日有泰山进香之事,我已预备元宝香,明早为兄携从。予问曰:元宝香(用金银色纸制成之香,呈元宝形)价钱几何?曰:约一串文。”(《宗方小太郎日记:未刊稿》)
香钱焚烧地点,集中在岱顶碧霞祠之火池。《泰山道里记》云:“大门外为焚帛炉,又曰火池,远近谒者焚楮币于此。”因锡纸可以回收,故池灰一直为道士重要经济来源。乾隆时毛大瀛《谒碧霞元君祠》诗云:“君不见,火池赤光照天地,远近之人焚束币。守祠道士见欲狂,灰烬中间有美利。”自注:“祠前有火池,为远近祝釐者焚帛之所,每日焚至数万,道士扫其灰烬复为陶铸,可得上品锡数百觔。”(清毛大瀛《戏鸥居诗钞》卷六)故争利甚烈。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一月,京来道纪司郭有奇、侯贤礼与本庙道纪司牟位兴“夺官纸炉锞灰,并恳分庙祝银两”,据刑部题本称:“该州岳庙内纸炉锞灰变价一项,向系本庙道纪司所得,有京来道纪司二人欲夺此项利息。”官司一直打到朝廷。
上述种种,真可谓是纸钱上的泰山祭祀史,读来让人饶生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