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我是鲁西南人,从小在平原长大,上小学时就听说过泰山,“有眼不识泰山”这句话让我对泰山充满遐想,泰安距离我的家乡200公里,虽然路程不远,但是22岁之前我从没来过。
22岁大学毕业,我如愿以偿地考进了一家国企,随后机会也来了,单位在泰安设有培训中心,那年8月,我在泰山脚下接受了为期1个月的入职培训。更加幸运的是,培训的最后一天我得到通知,我被分到了泰安,在泰山脚下我完成了从象牙塔到职场的转换。
刚上班时,我和同事在上河桥租房子住,清晨骑着自行车路过下河桥时,我会拍张照片发个朋友圈,当时微信刚流行,会有很多人评论,外地的朋友很羡慕我能在泰山脚下工作,我用手机、相机记录了泰山的春夏秋冬。
单位办公楼当年也算是地标性建筑,从楼上能看到红门宫、神秀宫;能看到上上下下的索道轿厢玻璃一闪一闪的,像一条项链;能看到南天门,天好的时候甚至能看到十八盘上的人群。工作的前3年我一直没有爬山,但我始终相信会有机会的。工作第3年,我开始有了和泰山接触的机会,我带着大家去中天门领略沿途的人山人海,到彩石溪感受山水与桃花的和谐美景。2015年夏天,父亲来泰安开会的间隙,我们两人从天外村乘车到了中天门,从中天门徒步爬山,当攀登到南天门的那一刻,疲惫感烟消云散,迎着吹来的风,仰望着眼前这座明朝建筑,我心潮澎湃,再回头看低矮的群山、棋盘般的泰城,真有“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的豪迈气概。
9年时间转瞬即逝,我从这座楼的一层搬到了二层,又从二层搬到了十层,与父亲的那次爬山算是在泰安工作9年唯一一次登顶,中间有很多机会,但总是到临近上山的那一刻因各种原因去不成。2021年6月,带着一丝不舍,拍下了与泰山告别的照片后,我离开了泰安。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2022年11月,因工作调整,我重回泰安,而且从事专为泰山服务的工作。这一年多来,我几乎把泰山转了个遍。泰山的每一级台阶都有我的脚印、每一条通道都有我的身影,我欣赏过每一个看得见的石刻、也可以叫出每一个商户的名字。在红门,我了解了各月份、各时段的客流;在中天门,我掌握了各季节的植物生长情况;在南天门,我能说出云海和雾凇的最佳欣赏时段;在桃花源、天外村、天烛峰,我能讲出哪里有最好的自然风光,我喜欢东御道自然与历史的完美融合,我喜欢后石坞的寂静与深邃。
服务泰山的工作圆了我年少时的梦想,我感恩这座山带给我的一切,我一定会用真情服务好这座大山。
儿子马上两岁了,还没有上过山,最高兴的事就是从窗户眺望泰山,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我想他也很憧憬这座大山,希望我的泰山情怀能在他那里传承下去。
泰山风光。 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