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凯
编者按:五岳之首的泰山有多座千年古庙,它们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泰山的沧桑与厚重。这些庙宇凝聚了儒释道三教的精髓,历经风霜雨雪,见证时光流转,成为泰山文化的璀璨瑰宝。虽然人们攀登泰山时非常艰辛,但是触摸这些古老建筑时,是在触摸历史、遣兴陶情。泰山古建筑,如同其他历史文物一样,一旦损毁便无法复制,一旦失去便无法挽回。从本期开始,本报《天下泰山》周刊将陆续为您呈现泰山古建风貌,探寻它们的历史脉络,品味它们的悠久文化,畅谈它们的故事传说。
泰山上的庙宇数不胜数,清朝学者唐仲冕在其所辑的《岱览》中记载:“佛老之宫,群灵之府,依岩缘谷,比比皆是。”泰山上的庙宇三教并存,但从数量上来说,更多的是民间神祠。这些神祠一般占地较少、规模不大、选址简单。近日,记者徒步沿回马岭向上攀爬,迎面看到盘道旁有一间红墙灰瓦的建筑,这就是供奉着“药王”孙思邈的药王殿。
药王殿与登山盘道相映成趣
药王殿又名金星亭,建造年代已无从考证,坍塌以后由清朝著名建筑师魏祥重建于道光年间,现在的建筑是1981年再次重修的。药王殿虽然只是一间石屋,但并无孤零之感,反而在古朴的盘道上显得别具特色。中天门管理区文物科工作人员韩夫英介绍:“药王殿门朝西,是石头砌成的,4个角均为石柱。殿内面阔近4米,进深3.5米,面阔是度量建筑物平面宽度的单位,中国古代建筑把相邻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为间,间的宽度被称为面阔。整个殿为歇山顶无梁檩结构,凭借石柱把屋顶支撑起来。”
药王殿的额坊刻有“药王殿”3个字,门口两侧有楹联“造物犹资五色石,回生独普四时春”。“对联后面没有落款,据考证刻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这副对联的意思是创造万物仍然凭借女娲补天用的五色石,药王暗自遍施恩惠于天下让人起死回生,保四季平安。”韩夫英说。
在古代,人们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对疾病、瘟疫充满恐惧与无奈,对医道高的人由信赖转为崇拜,甚至神化,并将其奉为神明,建庙祭祀,顶礼膜拜。
据记载,在泰山上曾建有先医庙,供奉岐伯、少俞、太乙、扁鹊、华佗、张仲景、葛洪、孙思邈等28位神话传说或古代现实中的神医。药王殿中供奉的药王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据记载,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热衷于道家老庄学说,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望。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走访,及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终于完成了《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其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并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孙思邈助泰山二虎神后得回报
关于孙思邈,还有一个他在泰山的传说。相传有一天,孙思邈到泰山采药,顺着盘路刚到“峰回路转”处时,听到一声吼叫,一只猛虎稳稳地坐在了路中央。孙思邈被吓得汗毛竖了起来,却见那老虎一动也没动。孙思邈略一沉思,问了句:“你想吃我吗?”老虎摇头。“你是不是想让我给你看病?”这时老虎一个劲地点起头来。孙思邈大胆地走到跟前问:“你哪里有病?”老虎一声低吼,张开了嘴,只见其喉咙里卡着一支银钗。孙思邈又对老虎说:“我给你拿银钗的时候,得先撑住你的牙。”老虎又点了点头。孙思邈赶紧拿出了他捣药的捣子撑在老虎嘴里,然后轻轻地把银钗拿了出来,又给老虎敷上药。
忙完之后,孙思邈擦擦汗,转身要走,却见东侧巨石上还立着一只老虎,孙思邈大喊一声,丢下药箱就想跑,而老虎一跃就拦住了他的去路。“我命休矣!”孙思邈暗想,随后闭上了眼睛。一会儿后没了动静,他睁眼一瞧,两只老虎围着他的药箱子打转,一会儿工夫愣是扒出了一块平地。孙思邈恍然大悟,这是中天门二虎庙里的两位虎神。
“你们莫非是要送我片地方,让我住在此处采药?”孙思邈问。二虎听闻点点头,飞奔离去。从此,孙思邈在泰山有了一处地方,后人便在此处建起了药王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