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刚(网名“老泰城”)
泰安依泰山而创建,随着历代帝王登泰山封禅祭祀,老泰城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这里有雄伟壮观的泰安城池四门关厢,金碧辉煌的祀庙殿堂,光彩夺目的楼台亭阁,碧波荡漾的护城河,城内纵横交错的老街巷,繁华热闹的酒楼茶馆饭庄,随处可见的商贸“老字号”。
泰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山清水秀,历来备受帝王的青睐。升平街是老泰城的一条千年古街,位于老泰城中心地带的岱庙遥参亭前(现东岳大街中段),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此街拓展延伸,功能日渐完善,自古以来便以其繁华的景象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升平街曾是皇帝登封泰山经过的地方,古时也被称为“御街”。升平街是老泰城最重要、最特殊的区域,是老泰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升平街在泰安城创建之时就已形成)。从前听老人们讲:“老泰城的岱庙酷似‘故宫’,东升平街、西升平街好比北京城里的东长安街、西长安街……”早年老泰城里流传着一句老话,“东升平、西升平、中间夹着个遥参亭”,其意思为,遥参亭(岱庙)是老泰城的中心,东侧为“东升平街”,西侧为“西升平街”,合在一起统称“升平街”。
自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泰安设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泰安州升为山东直隶州,州署衙门都设置在升平街上。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泰安州升为泰安府,府署衙门(位于现在的泰山区政府处)仍然设在升平街。
升平街有着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1644年清军入关,大清的皇族(满族)亲眷、大臣们来泰安游泰山,就住在东升平街内东南侧的“卧虎街”四合院。大清乾隆皇帝先后十一次来到泰山,曾驻跸东升平街西南侧的“卧龙街”。
升平即太平,寓意国泰民安、祥和升平,以吉祥嘉言命名,寄托了人们美好意愿。“升平街”这个名字内涵极其厚重,意喻“国泰民安、盛世升平”。历史上,此地最早叫“升平村”,后依村建街,便有了升平街。新中国成立后,“升平村”改名为“和平村”,1966年更名为“东风村”,现在称为“升平社区”。
升平街是古时城内唯一一条横贯泰城的主街、官街。其东至“迎暄门”,俗称东城门,现位于东岳大街与虎山路交叉路口,外接迎暄街;西至岳晏门,俗称西城门,外与大关街相接,现位于东岳大街与青年路交叉路口。升平街长约800米,从东向西、向南,升平街区域涵盖面积很大,区域内主要的分支老街巷很多,如振文街、棋盘街、望山街、卧龙街、卧虎街、财神庙街、龙王庙街、英武街、关帝庙街、东施家胡同、西施家胡同等。
升平街位于老泰城的重要位置,区域内的名胜古迹众多。其中,最重要的历史古迹有:泰安城祭祀孔子的文庙(其位置在今泰山区委、区政府及机关宿舍一带)、泰安府官署衙门古建筑群、守护泰城之神的城隍庙、遥参亭及岱庙古建筑群、西升平街的“萧大亨恩褒坊”以及“县丞署”,还有龙王庙、关帝庙、观音堂、和圣祠、马神庙等。在升平街区域内,豪门大院、富贾绅士、官宦大户人家很多,有很多四合院、二进院落、三进院落和一些高档小楼。
清雍正年间,坐落在升平街中段路北的泰安府衙以及威严的府衙大门和站立在府衙前巡逻的清军官兵带刀警卫执勤的威武场面格外引人注目。官衙不仅是古代官员的办公场所,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从升平街的历史和现状发展踪迹观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升平街依然按照历史文化中轴线,继续建设发展并逐步升级。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升平街被统一规划,建设改造,向东、西两侧方向连接延伸发展(东侧从东关东门虎山路的迎暄街向东延伸到小井转盘,西侧从西关西门的青年路口、大关街向西延伸到仓库路西),现在这条大街已建设发展成泰安东、西方向(东连泰莱高速,西接界首)的一条城市交通主干道——东岳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