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飞
五松亭位于泰山中路云步桥北侧,又名憩客亭,“五大夫松”立于亭前,亭因松得名。据《史记·秦本》记载,秦始皇封泰山时中途遇雨,曾避雨于一大树下,此树因护驾有功被封为“五大夫松”。“五大夫”本是秦朝官阶品名,当时获封的松树只有一株。到了唐朝,陆贽在《禁中青松》一诗中有“不羡五株封”之句,误以为获封的松树有五株,后人以讹传讹。明万历九年(1581年),于慎行在《登泰山记》中云:“松有五,雷雨坏其三。”所剩的两株又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被山洪冲走。《泰安县志》中载:“雍正八年(1730年)正月内奉旨钦差大臣丁皂保补植松树五株。”至民国末年,补植的五株松树仅存三株,1984年又枯死一株,现仅二株存活,有近300年树龄。
蒲松龄也曾写过“五大夫松”,但意境不同于前人。他在《秦松赋》中曰:“泰山之半,有古松焉……貌与石而并古,色比黛而同青……意挺而自若,似无喜而无悲。”称颂秦松久经风霜,清标独耸,与泰山融为一体,虽然被皇帝封赏,但并不受宠若惊,仍然特立不移。他还在赋中写了皇帝封禅时的场景,讽刺有人借此趋炎附势,想捞个一官半职,然而却“草腐烟消,香埋珠碎”,一切宛若烟云,只有秦松依然挺立,“亘古今而不坠”。最后,他又以特有的想象力写到自己在路边休息时打了个盹,梦见秦松化作一伟男子向他诉说:秦朝封我为大夫,而我怎么能是秦朝的大夫呢?崇高的志士不会同暴虐的朝代共事,我又怎能成为秦始皇的臣子呢……
蒲松龄眼中的泰山秦松,就是他自己。他不会“跑门子”“投路子”,更不会逢迎和巴结,即便一辈子不得志也不后悔。他以秦松为喻,写出了自己,也写出了古代文人一贯标榜与追求的蔑视权贵、凛然风骨、浩然正气、矢志不移……这也是泰山精神的组成部分。
“五大夫松”旁的五松亭原为三间,后扩建为五间,清代重修。五松亭七檩五架梁,四柱环廊式,重梁起架,卷棚歇山顶,东侧内石柱挂杨善深题抱柱联“山水有缘供啸傲,岱云无意任流连”。亭四周装二十八扇门,其东为“五大夫松”,其西有望人松,长枝下垂,似招手邀客,为泰山重要标志物之一。
“五大夫松”四周山势陡峭、涧深林密,是理想憩息赏景之处。这里可遥望十八盘、南天门,只见两山对峙,万仞中鸟道百折;云蒸霞蔚,迷离耳目衣袂之间;松涛阵阵,传千谷万壑不绝。还可下望云步桥,水流潺潺,陡然入涧,瀑水悬流,溅花泻珠……风景之秀丽、清幽无言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