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的绍兴,近代出了伟大的鲁迅。而鲁迅更有着许多伟大的前辈老乡,像陆游、像徐渭、像张岱、像王思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比照这些人物,个顶个都是文化精英。且说徐渭和鲁迅的吃茶——
徐渭的《茗山篇》写道:“知君元嗜茶,欲傍茗山家。入涧遥尝水,先春试摘芽。方屏午梦转,小阁夜香赊。独啜无人伴,寒梅一树花。”徐渭之于茶,于此可见一斑。而对于煎茶,徐渭不仅讲究仪式感,更切入了道德感:“煎茶非浪漫,要须人品与茶相得。故其法往往传于高流隐逸、有烟霞泉石磊块次者。”
有人用数字总结了徐渭的一生:一生坎坷,二哥早逝,三次婚姻,四处帮忙,学富五车,六亲不认,七年冤狱,八考不中,九次自杀。用他自己的话说:“天下之事,无止境,止于苦处,极苦。”说他“享年”,则大谬不然,他73岁去世时,身边只有一条狗,床上连个垫子都没有。就是这样,他对于品茶,必“先涤漱,既乃徐啜,甘津潮舌,孤清自萦,设杂以他果,香味俱夺”;对于茶侣,必“翰卿墨客,缁流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之徒,超然世味也”;对于饮茶环境,必“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呤,清谈把卷。”
鲁迅先生亦嗜茶,他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种清福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的感觉。”这里所说的“工夫”,大约是有闲;而什么是“特别的感觉”,先生语焉未详,我的猜测则是指喝茶的专业技术水平。一个“练”字,愈加坐实了这一点。
不光吃茶,鲁迅先生买茶也是大手笔。据《鲁迅日记》:1933年5月24日,先生到上虞去买新茶,一次就买了30斤;1934年5月16日,又到上虞买茶19斤……据说,前些年热炒普洱茶的时候,有人不知从何处翻出了鲁迅生前留下的3克普洱茶,拿到广州拍卖,一锤拍出了1.2万元。
徐文长“独啜无人伴,寒梅一树花”,大有“一树梅花一青藤”之谓;而鲁迅则曾经治“唯有梅花是知己”闲章一方。闲章不闲,表达的是最为着意的心思。两位茶客老乡惺惺相惜,一脉相承。
如果真的可以穿越,二位坐在“青藤书屋”或“三味书屋”一起品茶,他们会说些啥呢?我得仔细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