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文青·随笔 上一版3  4下一版
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我的读书故事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23年7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王筱

《傅雷家书》作为枕畔之书,已伴我二十年。每每捧读,心头总涌起潮汐般无可抑止的感动与震撼。

家书因其私密性以及无功利性,最少矫揉造作,最能坦露襟怀,最见作者本色。《曾国藩家书》《两地书》早成经典,而《傅雷家书》无疑是当代家书翘楚。从1954年1月自责于“虐待”儿子起,到1966年9月遗书中自谴于“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终,除1958年12月傅聪出走后的那10个月有所断缺外,近200封家书,纵贯近12年。或论艺术,或谈教育,或讲道德,或探讨人生哲学,《傅雷家书》被誉为“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第一封家书写于1954年1月,缘于傅聪出国参加比赛并在波兰留学。爱子远行,傅雷既兴奋又不舍,深深的父爱转化成以往严苛于子的内心自责,连绵而细腻,短短半月间,三封家书,无不流淌着亲子之爱。一向不苟言笑、严谨自持的傅雷剖析自我深刻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其间自责与欣慰交织、快乐与思念相伴,严父情怀展示得淋漓尽致。教子之严、处世之正尽现于字里行间,傅聪字迹潦草,他详细讲解某字草书的写法;儿子离家万里,其进步在傅雷眼中也更明显,笔触间跳跃着欣喜与激励;儿子率性而为,有话直说,待人接物尚待磨炼,他就现身说法,即使穿衣、握手、交友、恋爱等生活小节也都掰开来、揉碎了细讲,看似烦絮却又凝聚着爱怜,如此等等,在在皆是。读过一通通家书,一位伫立窗前、遥望高天、双目充满着深爱与期待的传统知识分子形象浮现眼前、跃然纸上。

傅雷不是伟大的钢琴家,但他对音乐的本质认识深刻,在傅雷与罗曼·罗兰、黄宾虹等大师的通信中,通过他一系列谈艺术的论述,足见其艺术造诣之深。20世纪80年代傅聪在谈到家书影响时,深感傅雷在钢琴理论指导乃至具体指法上的点拨使其受益终生。傅雷的生活严谨刻板,很少变通与妥协,这也使他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不够圆滑,但正是这种耿介与正直使他对翻译、对音乐、对世事的洞察更深更透。他与儿子深入探讨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剖析李杜诗歌的差异,以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儿子,系紧爱子与祖国母亲之间的脐带,其熔铸古今中外的真知灼见熠熠闪光,其对艺术追求的执着与痴迷令人景仰。

傅雷真实,他从不做“乡愿”,而是秉笔直言,有话直说。家书是他性格最本真的体现,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从他的血管里流淌出来的,都渗透着他的思索与睿智。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向特立独行、不爱参政议事的傅雷,欣然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潮之中,他系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并结合自身经历深入探究,决不盲从、决不照本宣科。他参加政协会,踊跃发言,直指主题,决不拖泥带水。他把祖国变化的剪报寄给儿子,使之无论身在何处,都坚定那份拳拳的爱国之心。这样,即使傅聪去国千里,但神州大地的翻天巨变始终在家书中不断呈现。他痛斥那些不良现象,如作风浮躁、路径错乱、人性复杂等,他那份绝不包装的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真爱袒露无遗。附录的遗书,如空谷绝响,深烙着傅雷的印记,深烙着几千年来“士”的风骨与气节,深烙着融入与改变之时折射于其内心的艰苦挣扎与煎熬,它是傅雷夫妇赤子之心的明证,是当代历史最个性化的表述。

杜工部说“家书抵万金”,他说的多是战火纷飞中亲人的期盼,《傅雷家书》不然,它无意结集却一版再版,这无心所植之柳早已蔚然成荫。读着近200封家书,感悟一个高尚的灵魂,学做人、学做事,穿越时空与先哲开展不会断绝的心灵对话,幸何如之!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