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文青·随笔 上一版3  4下一版
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我的读书故事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23年7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读书故事

 

□韩明方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曾经,我一直向往这样一种诗意生活,松风煮茗,竹雨谈诗。与书为伴,无论现实多么喧嚣,都能在心里留一块地方,种下阳光的种子,收获美好的心情。

我喜欢读书,是受我父亲的影响。父亲是个书迷,只要有闲暇时间,他便会燃一支烟,捧一本书,瞬间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父亲那时读的书较杂,印象中以武侠小说、《故事会》等居多,所以我最早接触的书都是父亲读过的所谓“闲书”。小时候的寒暑假,是我读这类“闲书”的奢侈时光。那时一个暑假,我可以把一部厚厚的《剑箫传》读两遍。“闲书”激发了我的读书兴趣,也培养了我的想象能力,从那时起我就喜欢在脑海中想象编织属于自己的故事。

真正引发我对文学作品产生兴趣的是初一的第一节语文课。那时,语文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三句诗词深深吸引了我,我只觉得心中有种说不清的情绪在蔓延。后来我才发现语文课本上居然有那么多名家经典作品,于是便如饥似渴地读着,心中的欣喜又多了几分。发现文学作品的奥妙之后,我便经常跑到学校旁边的书店借阅。巴金的《家》、鲁迅的《呐喊》、冰心的《小桔灯》等作品就在那时闯入我的世界。我不仅爱读那些作品,而且在自己的作文练习中还总想尝试模仿那些大作家的语言去写作。因此,初中时代,我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诵读。也是从那时我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直至上师范院校后,我依然保持着记随笔的习惯,把学习、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诉诸笔端。二十多年过去了,我至今还保留着学生时代的日记。

进入师范学校,学习时间的相对宽松,让我有了更多时间去读自己喜欢的书。学校图书馆变成了我经常去的地方,只要有机会便去那里借阅。《呼啸山庄》《茶花女》《飘》等外国名著让我的眼界开阔,也让我更加痴迷于文学,为《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女主人公欧也妮黯然神伤,为敢于向上流社会提出挑战的叛逆女性安娜拍案叫绝,欣赏简·爱为人处世的不卑不亢,同情于连为改变命运的不择手段,而《我的大学》告诉我,只有经受多方面的生活考验,才能明白生活的真谛。工作后,经济条件允许了,我慢慢积累起属于自己的书,阅读涉猎的范围也更广,书柜里满满的书是我最大的财富,十几年与书相伴,我做了大量读书笔记,也从读书中体会到人生真谛,我的人生因为有书的陪伴而充实有意义。

正如德国诗人歌德所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谈。”参加工作后,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我开始读各种各样的教育类书籍。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引领我进入了一个处处都是发现,处处都是人生感悟的奇妙境界。《奶蜜盐》让我明白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像阳光雨露般滋润孩子的心灵,给孩子添加足够的“奶蜜盐”。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告诉我用温情引领孩子认识世界,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孩子“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地成长。读书让我找到了工作的自信,教学的底气,更是让我走出了工作中的失落和迷茫。自己读的同时,我也鼓励孩子们多读书,班里越来越多的孩子变成了“小书迷”,课间餐后,只要一有时间,他们就会拿起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假期里,我和孩子们同步阅读,互相比赛,写读书心得。已为人师的我用自己亲身的教学经历坚定了自己的观点: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身的伴侣。

书海觅踪,书海成人;书海里滋兰树蕙,培菁育英;书海里净化心灵,愉悦心性。隐居书林,在文字中小憩,读书吧,让我们为忙碌的灵魂寻一处归处。

 
3上一篇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