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南
母亲节到了,身边的同事、朋友有的订购康乃馨,有的订蛋糕,还有的买衣服、首饰。朋友问我给母亲准备了什么礼物,我犹豫了,除了毕业刚工作那年,我在网上给母亲买了两块毛巾,还真没买过她中意的礼物。节日买花母亲抱怨不实用,订蛋糕她说吃不惯,买衣服首饰她说浪费。
仔细想来,这些年一直是母亲在我的身边忙前忙后,母亲留给我的爱是各种味道,她细腻的爱,落到了笔上,就成了我文字的风格;她做的一日三餐,吃进了我的胃里,就成了乡愁……她的种种味道,深深刻在了我的心里,成了一种记忆和思念。
母亲是一位普通的乡村妇女,没有文化,她对一日三餐并不讲究,能吃饱就行。我想是源于她小时候没有母亲照顾的缘故,母亲从小被寄养在她二奶奶家,家里没有挣工分的劳动力,全靠叔婶家挤出来的口粮,祖孙俩隔三岔五就要忍饥挨饿。
母亲出嫁以后,有了自己家的田地,她高兴坏了,整日不辞辛苦地在地里劳作。母亲做饭不怎么讲究,若是早晨剩下米汤,中午准能在熬的粥里发现,若是中午剩下白粥晚饭准能在胡豆汤里找到。
后来,我在饭桌上抱怨母亲:“我都工作了,又不是买不起饭菜,剩个一星半点的饭菜别吃了。”母亲没吱声。第二天,锅里的米汤是米汤,白粥是白粥了,原来剩饭都跑到母亲碗里了。平时母亲会把刚做好的饭菜端到我们跟前,我们狼吞虎咽般地填饱肚子,却从没有观察过母亲吃多少。
有一次,我教育女儿不能浪费粮食,要吃多少盛多少,没想到女儿张口就说:“剩下的让姥姥吃,姥姥喜欢吃剩饭。”我顿时惊住了,竟无言以对。我回想起每次饭前,母亲都是先将我们的盛好,若是有上顿的剩饭,她会盛到自己碗里,用热汤掺着喝,在饭桌上,剩菜永远是离她最近的。想到这,我不禁有些泪潸潸。后来,我抢着给母亲盛饭,让母亲吃新鲜的饭菜,母亲一辈子围绕着锅灶转,也该好好享受下人间美味了。
母亲不会做秀色可餐的佳肴,也不会熬制新式花样的粥,她做的早餐,大多是从一碗白粥开始的,白粥,米香四溢,绵绵软软。我总感觉食物和人的生命状态是相匹配的,母亲朴实、温和,所以她做的一日三餐也是如此。我在母亲浓浓的烟火味下长大,我的女儿也在母亲细腻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感谢母亲对我们无私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