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天下泰山 上一版3  4下一版
勇做泰山文化的“挑山夫”
  
  版面导航    
2022年8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勇做泰山文化的“挑山夫”
——记泰山石刻文化学者袁明英
袁明英介绍《泰山石刻》。 本人供图
《泰山石刻》序。 本人供图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王玉 徐兴霖

五岳独尊的泰山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他们在此赋诗撰文,为泰山留下了丰富的石刻文化。泰山石刻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数量众多,堪称露天石刻艺术的博物馆、书法艺术的大观园。正因如此,对泰山石刻的记录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今年74岁的袁明英精琢于泰山文化研究,他用10年时间跑遍了泰山上下及周边的巅巅壑壑,用照片和文字记录了6000余处泰山石刻,并编纂出版了《泰山石刻》一书,为世人留下了一部传承泰山文化的经典巨著,被季羡林先生称之为泰山文化的“挑山夫”。近日,记者走近袁明英老人,了解他记录泰山石刻文化的故事。

“有生之年,我想把泰山石刻文化研究好”

袁明英曾历任肥城县副县长、泰安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泰山学院副校长、泰安市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工作委员会调研员,在书法艺术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在教育战线工作期间,袁明英开始研究泰山石刻。“除了干好教学和管理工作外,不能忽视了文化研究,这是我初任泰安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时,走访若干大学后得到的启示。”袁明英说,他在泰安教育学院建立了泰山研究所,创办了岱宗学刊,并以此为学术阵地潜心开展泰山文化研究。在校期间,他还带领大家完成了山东省两项重点研究课题,一项是《泰山石刻研究》,一项是《泰山文化与旅游经济》。

“季羡林先生曾说‘泰山石刻是泰山文化的载体之一,它是在石头上书写的泰山文化、文字记载的泰山文化、客观的泰山文化,是泰山文化的核心。’的确如此,研究泰山文化,应充分重视泰山石刻文化。”袁明英说,从数量、形制、历史、年代连续等方面看,泰山石刻是其他四岳不可比拟的。然而,随着考察的不断深入,袁明英发现,很多石刻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已漫漶不清、残缺不全甚至佚失无踪,若不立即进行抢救性整理研究,将会造成重大损失,于是他萌生了对泰山及周边石刻作一番全面考察的想法。“当时,泰山石刻记录的文献书籍十分稀少,咱泰安人就生活在泰山脚下,拥有先天的便利条件,如果不扑下身子仔细研究,就太遗憾了!为此,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生之年,我想把泰山石刻文化研究好。”袁明英说。

躬行践履,记录6000余处泰山石刻

泰山石刻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为尽可能详尽记录泰山石刻,1996年,48岁的袁明英开始了实地考察,将泰山范围(1993年版《山东省志——泰山志》中所记录的泰山范围)内的石刻基本普查了一遍。10年间,他的足迹以泰安为中心,东到莱芜苗山,西到平阴洪范池,南到石门山,北到华山,如蛛网一般。从山麓到极顶,从山前到山后,从路旁到林间,从涧壑到绝壁,袁明英躬行践履记录了6000余处泰山石刻,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视频,制作了很多拓片,并作了三维(经度、纬度及高程)定位。

“记录泰山石刻非一时之工,若是没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恒心,是做不好的。”袁明英感悟道。在考察泰山石刻期间,袁明英不畏酷暑、风雪,每天天没亮就带上烧饼、咸菜和水出发,直至傍晚才回家,一路磕磕碰碰,破皮擦伤成了家常便饭。为了更好地收集泰山石刻的相关资料,袁明英穿坏了20多双登山鞋,用坏了3部相机,划破的衣服、用破的毛巾数不胜数,他笑称自己的工资,全花在了考察泰山石刻上。

不少泰山石刻所处的位置,在山洞、悬崖等偏僻险要之处,查找、拍摄的难度很大,为了获取一手资料,袁明英经常要带人字梯、铁锨、镢头、绳索、笤帚、水桶等物品上山。天外村的“东科学山”“西科学山”刻写在一片光石梁上,袁明英骑在人字梯上将其拍了下来;王母池东坡崖上的“洗心涤虑”“五岳参光”被沉积多年的泥水遮住,袁明英带着家人用铁锨和镢头清理了一下午,才拍到了它们的庐山真面目;肥城陶山三尖洞位于20多米高的悬崖之上,为了拍摄洞内的造像摩崖碑刻,袁明英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将两根棕绳分别拴到了洞口树桩和自己身上,靠他人提拉,“飞檐走壁”式地进到洞中,完成了拍摄,被当地村民直言是“要石刻不要命的县长”。

袁明英告诉记者,在拍摄泰山石刻的经历中,他曾有两次险些搭上性命。一次是他在扇子崖下拍摄明朝万历年间杨博和汤绍恩题刻的榜书“仙人掌”时,一不留神跌落到悬崖下几米的光石梁上,瞬间晕了过去,很久后才清醒过来;还有一次,是他去吴道人庵找泰山石刻时,脚下一滑摔了下去,幸亏被一棵树挡了一下,不然就掉下山涧了。

咬定青山不放松。除了实地考察,袁明英还经常查资料、访专家,收集与泰山石刻相关的信息。10年来,由他新发现的石刻达到1000多处,其中大观峰石刻总数由以往辑录的80余处,增至187处;白龙池题刻由清代以前史料收录的33处,增至58处。

编纂书籍,守住泰山石刻文化记忆

白天外出考察,晚上编辑文字。夜深人静时,袁明英坐在书桌前,一边整理收集来的资料,一边对照照片进行录文,每天都要忙到凌晨一两点。“碑刻录文也是一项异常艰难的工作。碑刻文章多为古代宰相、进士等大家所写,均是文言文、繁体字,内容虽然精彩,却也十分深奥。”袁明英说,录文时,他不敢贸然断句标点,唯恐弄错造成历史性差错。

十年磨一剑,终于,袁明英完成了《泰山石刻》丛书的编撰。《泰山石刻》共10卷、150余万字,录入6000多处石刻,照片9957帧,捶拓了部分拓片,基本完成了对泰山石刻分布、分类和现状的统计。作为目前规模最大的泰山石刻著作,其书的出版,为泰山石刻的保护利用,提供了重要的资鉴与参考。这套丛书2007年出版时,便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先后荣获泰安市地方史志成果特等奖、泰安市社科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社科成果一等奖等奖项,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为该书题签,国学大师季羡林为该书作序。

《泰山石刻》出版后,袁明英累得大病一场,心脏放了两个支架,身体恢复一些后,他又为《泰山石刻》编纂增加了添补工作,相继出版了70万字的《考寻泰山石刻随录》、70万字的《泰山石刻书外拾锦》、50万字的《泰山石刻盘点》等。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今,袁明英老人已不能再跋山涉水了,但他传承泰山文化的使命却从未止步,热心宣传泰山文化的他经常走进泰安机关单位、研学基地和大学讲堂,开展泰山文化方面的讲座。“泰山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大家都讲传承,我认为,‘传’前先要‘承’,‘承’前先要‘做’,希望泰安众多研学基地广泛开设泰山文化课程,年轻一辈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多做实际工作,在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上潜心研究、梳理,让我们的泰山文化发扬光大。”袁明英说。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