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天下泰山 上一版3  4下一版
励志——泰山文化的深邃内涵
  
  版面导航    
2022年7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励志——泰山文化的深邃内涵

岱顶风光。 李健 摄
 

□吕继祥 田承玉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在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泰山山体雄伟,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赋含精神深邃,郭沫若誉泰山为“中华文化史的局部缩影”。丰厚的文化积淀,使泰山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众多泰山文物古迹蕴含励志这种精神文化内涵,励志成为泰山文化的深邃内涵之一。

从孔子登临处说起

在泰山之阳的泰山盘道起始处,有一座与孔子有关的石坊,为四柱三门式,宽6.8米,通高6米,侧顶高5.25米,额书“孔子登临处”5个大字,建设时间为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落款是“巡抚山东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万安朱衡、钦差总理河道都察院右佥督御史南昌胡植、巡抚山东监察御史襄阳刘存义同立”。说来,立坊的时代并不算早,立坊者的官职和名望也不算太大,但其中一个“登”字蕴含的信息量却非常大。

孔子是春秋鲁国人,当年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泰山之阳鲁也,泰山之阴齐也”,而泰山主峰在鲁国境内,孔子所编订的《诗经》之《鲁颂》中就有“泰山岩岩,鲁邦所瞻”的诗句,泰山之巅存有“瞻鲁台”及大字石刻。“苛政猛于虎”的典故也发生在孔子“过泰山侧”。孔子对泰山有着特殊的感情,在晚年体力不支之际,他曾以泰山自况:“泰山其颓乎?梁木其摧乎?哲人其萎乎?”孔子以泰山自况也得到了他的弟子和后人的认可。子贡曾讲:“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隋朝人刘斌所作《和谒孔子庙》中也有“何言泰山毁,空惊逝水流”的诗句。明朝人严云霄更是直言“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其实自况泰山的孔子一生都很励志,如周游列国多年等,虽然他生前的政治理想并没有实现,但身后却成了“万代师表”,乾隆所作《谒孔林酹酒》中以“教泽垂千古,泰山终未颓”的诗句,赞扬孔子像巍巍泰山一样,千古所宗,永远不倒。

明代纂修的《泰山志》讲:“泰山胜迹,孔子称首。”此言不虚。大约与建立石坊同时期,前人在泰山之巅又修建了一处孔子庙,历经明、清、民国,至今尚存。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曾任曲阜知县和时任泰安知县的徐宗干进士为孔子庙题联“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上联摘自《论语》,下联摘自《孟子》,内涵深邃,对仗巧妙。徐宗干后升迁分巡台湾兵备道,把一幅泰山孔子庙孔子像带到了台湾,“谨拓以授书院司经诸幼童,各奉安于塾”,此像备受顶礼膜拜。徐宗干对此感叹不已:“海外彬彬邹鲁之风,且胜于中邦。”如此重视教育,也可以说是励志之为吧。孔子庙之阳,望吴峰下还建有一处“望吴圣迹”牌坊,清人金棨《岱览》载曰“李树德题额”,典出《韩诗外传》“孔子与颜子望吴门,颜子以为白练,孔子曰马也”。颜子和孔子在泰山之巅向南远望,望见的是“白练”还是“白马”并不重要,关键是他们望到了吴门(即吴国之城门),诚然眼望是不可能的,然而若是心“望”,那就很正常了。

从“登高必自”碑刻想到的

在孔子登临处石坊的东侧,有一块石碑,高2.46米,宽0.82米,上镌刻“登高必自”4个大字,落款为“嘉靖甲子(公元1564年)仲春之吉,古相宏斋翟涛题,青社载玺顿首书”。关于“登高必自”的含义,数百年来,无数游人驻足思考其义。

其实,“登高必自”典出儒家经典《礼·中庸》:“辟(譬)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碑刻中省了一个“卑”字,却为后人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迩”是“近”的意思,“卑”是微小低下的意思。先贤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平地起”。望远须登高,登高必自卑,只有从低矮处开始,连续不断地攀登,才能到达风光无限的险峰。

再如“登高必自己”,即登高要靠自己。如今登泰山,有现代化的汽车、缆车可乘,古人中也不乏坐轿骑马者,但这却失去了爬泰山的意义。登山途中有一处叫“回马岭”的名胜,相传是宋真宗回马处,乾隆皇帝登山至此,对宋真宗给予了讽刺,并题《回马岭》诗镌刻于石:“昔人回马地,进马跋岩扃。夫子有明训,功毋一篑停。”冯玉祥将军寓居泰山时,曾考察过坐轿游山者,很不以为然,作《山轿》曰:“上泰山,坐山轿,好看风景好逛庙。一人安坐两个抬,三把轿子爬盘道。爬盘道,真苦劳,慢慢紧紧总不到。肩头皮带千斤重,汗流气喘心急跳。一劳苦,一逍遥,抬的坐的皆同胞。国难当头需要管,时间劳力不白抛。”

还有“登高必自醒”,这就是说登高者要头脑清醒,要有自知之明,不能有眼不识泰山。泰山之“泰”字,不仅有“很大”的意思,也有平安吉祥的含义。清康熙年间,泰山普照寺一位法号叫元玉的住持撰写的《国泰民安铭》有云:“愿天下人泰,泰山始是泰;愿天下人安,泰安始是安。若是一人不安,便是泰安不安;若是一人不泰,便是泰山不泰。”这就是一位出家人对泰山的感悟。著名学者庞朴先生生前爬泰山,考察过“登高必自”碑刻,庞先生的感悟是:“(此碑)昭示游人应有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埋头苦干、胸怀大志的精神。它可以算是泰山这本人文教科书的第一课,也是中华精神的主旋律。”

从爬十八盘悟出的

泰山治修盘道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曾任泰山太守的东汉人应劭在其《汉官马第伯封禅仪记》中记载:“(汉光武帝)二月九日到鲁,遣守谒者郭伯坚将徒五百人治泰山道。”今日南天门以下的那段盘道(十八盘处),当时被称为“环道”,意为“羊肠逶迤”的盘旋山道,时人登山的情景是“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累中人矣”。

历经沧桑变迁的今日之十八盘,始于对松山附近的“开山”,终于南天门。所谓“盘”,是指一段连续的石阶。十八盘共计97盘、1633级,垂直高度400余米,且两点之间的距离在一千米以内,其陡峭程度可想而知。民间俗称十八盘共有3段,即“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紧十八”在最高处,是最险峻处。按照传统习惯,人们常常以九和九的倍数表达数量多,3个十八盘(虽然不是97盘)暗示:虽然天门在望,但“行百里者半九十”,攀登者仍需加倍努力。

十八盘特别是“紧十八盘”是泰山盘道中最险峻、最难爬的一段,也是最接近山顶的一段。古往今来,有志之士多以攀爬十八盘、征服十八盘为奋斗目标。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一处泰山摩崖刻石书:“愿同胞努力前进,上达极峰,独立南天门,高瞻远瞩,捧日擎云,可以长志气,拓胸襟,油然而生爱民拯世之心。感斯山之固,国家柱石,曰新曰峻,巍然吾民族之威棱。”

在众多攀登泰山十八盘的人群中,有一个令人礼赞的群体——泰山挑山工。看看挑山工,他们虽肩负重荷,但脚踏实地、奋勇向前,那种“亦步亦趋凌霄汉,敢向天庭领风采”的精神风貌,被冯骥才先生赞为“具有中华文化气质”“具有那种阳刚精神”。40多次攀登泰山的北京大学教授杨辛曾作《泰山挑夫颂》:“挑山工,挑山工,性实在,不谈空;步步稳,担担重;汗如泉,劲如松;顶烈日,迎寒风,春到夏,秋到冬;青春献泰山,风光留大众;有此一精神,何事不成功。”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