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榨油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汉代时已出现了植物油榨取技术。目前最早详细论述榨油工艺过程及设备的文献,出自泰安人之手。这一文献便是元代王祯的《农书·农器图谱》。书中称:“油榨,取油具也。”并附上了“油榨”的组装图。当时所榨之物多为芝麻、大豆等,及至清代,泰山油又增加了新品种——花生油。
花生原产于巴西,明末从东南亚被间接引入国内。清道光年间,宁阳齐家庄(今宁阳县磁窑镇齐家庄村)人齐镇清于县内试种,不久遍及泰安各州县。泰安知县徐宗干有《花生》诗云:“石田无五谷,妇子亦耕耘。筛土如匀粉,携筐尚带云。”宁阳黄恩彤在《沁园春·落花生》中称:“试种花生,地拣松沙,兼带坟垆。”黄师訚《落花生赋》云:“等盈车之嘉穟,乃别号曰长生。”光绪十年(1884年),美国传教士梅理士带来大花生品种,并且在山东推广种植。《重修泰安县志》载:“山陬水澨播植五谷,不能丰获,以艺花生,收入顿增,以故种者日多。”徂徕一带尤获大利,山中石田变为膏壤,山农渐渐变得富足。
花生等大宗油料作物的盛产,促进了泰安榨油业的发展。民国时的《中国实业志》称:“泰安油业,素称发达。每年秋后,花生收获既毕,即从事于碾磨以取油,遂成农家之副业。”当时,油坊多达230家。清末泰安诗人游金垣在《新设油坊》说:“中秋三五设油坊,交易公平便一方。滑可调甘资鼎味,膏能继晷灿灯光。津流大豆脂原腻,香泛胡麻气更长。取尽英华余滓在,与人到处粪田疆。”当时还有《泰安附近之油坊业调查》《泰安附近油坊业调查报告》等文章发表,展示了地方油业之盛况。
经过不断改良,泰安本地人士的榨油技术日益进步,泰安出现了一些泰山油的知名产品,如《中国实业志》所称泰安“小漕香油”、《宁阳县乡土志》所称“卧槽黄豆油”。许多榨油工艺传承至今,成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