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杨丽宁
“闫老师,您快进屋,我们这地方够远的吧?”“不要紧,我们开车一路过来还是挺顺的。”经过50多分钟的车程,1月19日15时20分左右,泰山中学教师闫静敏来到位于山口镇佟家庄村的学生小禹的家中。“每次家访,我都能感受到家长对与老师沟通的期待以及对孩子成长成才的渴望。”闫静敏说。
对于我市许多教师来说,寒暑假和节假日是开展家访工作的重要时间段。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家访的背后不仅蕴藏着家校共育的力量,一些关于爱和温暖的故事也在家访的道路上延续着、丰富着。
走进学生家中,家长与老师深入交谈
19日14时30分,在送走班里最后一批离校的学生后,闫静敏马不停蹄地开始了自己的家访工作。今年寒假,学校在全校筛选出了40多名家庭情况较为特殊的学生,安排校领导、班主任对他们进行家访,代表学校为他们送去春节的问候,闫静敏所带班级的学生小禹就是其中之一。
“小禹的成绩特别好,平时学习很刻苦,在班级和宿舍里很受同学们喜欢,各科成绩也很不错,就是英语成绩需要再提高。”来到小禹家,闫静敏首先谈起了小禹在学校的表现,这是小禹父亲最关心的问题。“孩子很懂事,经常主动承担班里的劳动,有时还留到最后才走,老师们也多次夸奖他。”闫静敏说。
听到老师的评价,小禹父亲的眼睛里满是骄傲。“这个孩子从小就不太爱说话,不过特别懂事。他奶奶身体不好,我工作又忙,他在家经常干一些家务活。”顿了一下,小禹父亲主动提起了自己对于孩子高考选科方面的疑惑,“闫老师,您看孩子选的这三门合适不?我们也不懂,只能让他自己拿主意。”
“小禹爸爸您放心,孩子选的这三门都是他很擅长的学科,以后遇到问题,学校老师也会及时提供帮助。”闫静敏与小禹的父亲聊得十分投入,小禹在一旁安静地听着,时而低头露出害羞的笑容,时而看向父亲和老师,认真聆听他们的对话。“我觉得看到平时在学校朝夕相处的老师来到家里做客,有一种很奇妙、很亲切的感觉。”小禹说。
在近半个小时的家访时间里,闫静敏对小禹寒假在家的生活、薄弱学科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她告诉小禹父亲,如果他在家庭教育方面遇到了难题或者有什么意见、建议,可以及时与她沟通交流。
走出学生家门,老师产生共情
“现在主要是我一个人拉扯孩子,加上他更多时间都住在学校里,难免会有一些照顾不到的地方。多亏了学校的管理制度好,老师们又特别细心负责,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家访结束后,小禹的父亲告诉记者,自己对闫老师十分感激。原来就在前段时间,住校的小禹深夜11时突然生病,班主任闫静敏开着车把孩子从学校送回家里又返回自己的家中,这让他看到了老师对孩子的关爱和责任感。“平时遇到问题,我在微信上跟闫老师说,她都会认真回复,让我们这当家长的感觉自己得到了尊重和重视,也看到了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希望。”小禹父亲说。
走出小禹家,闫静敏有些动容,她打心底里喜欢这个孩子。“他爸爸为了离孩子近一点,就在学校附近找了份工作,由于老人生病,他经常两头跑,真的很辛苦,我想这也是孩子懂事、有担当的原因。”在前往另一名学生家中的路上,闫静敏对记者说,“作为班主任,我必须沉下心,去了解每一名孩子及其背后的家庭,看到更深层的东西。家访让我明白了孩子性格的形成原因,理解了家长的不易,我也更深刻地认识到适合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学校的一名老教师,闫静敏担任班主任的时间并没有记者想象中的长,但她却凭借着自己对学生的亲切与友爱,成了他们口中的“闫妈”。“我觉得家访传递出的情感温度是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而且家访对我们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深刻的教育。”闫静敏说。
家访结束之后,家校共育合力得到激活
“对于每一次家访,我都会认真对待、做好记录。这不仅是一种责任的体现,也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家长感受到温暖。”与闫静敏一行家访的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巩玉兵说,目前,学校有线上家访、线下家访、全员家访、重点家访等多种形式,但传统家访的育人效能和深刻意义无法替代。“面对面才能心贴心,家访不仅有助于促进交流、加深理解,也能让教育理念与方法变得更为温暖。”巩玉兵说。
学校要求教师在家访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和心理状态,及时反馈学生在校表现,积极引导家长科学育人,对困难家庭学生和需要特别关爱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家访是老师全面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家访重新认识学生,进一步影响学生、改变学生,与家长之间形成合力,呵护孩子、培育孩子。”巩玉兵表示。
二十多分钟后,闫静敏与同行人员到达了下一名学生的家中。寒风中,大家坚定地行走在山路上,学生和家长从远处迎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