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长江
春节将至,我想起了小时候过年的一些事情。
那时候,因为可以吃年夜饭、穿新衣、放鞭炮,所以我非常盼望过年。一进腊月,尤其是期末考试结束后,一群小学生就迫不及待地盼望放年假,或许老师早就摸透了我们的心理,往往提前一两天就“解放”了我们。顿时,我们像冲出笼子的小鸟,急不可待地飞向属于我们自己的乐园。
杀年猪是年前的重要活动。生产队准备杀掉几头平时喂的猪,我和村里几个一般大的孩子听说后就赶过去看热闹。人们将3头猪捆上,烧好一锅水,准备杀猪后用开水刮猪毛。看完热闹,我们领着自己家分到的那一份肉欢欢喜喜回家了。
遇到下雪,小孩子都很高兴,可以在雪地里玩耍。这时的一场大雪能没过脚踝。雪后初晴时,艳阳高照,我们可以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也是一件乐事。“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村里人买回灶王爷的画像贴在厨房的墙上,但不能说“买”,应当说“请”,这样听上去更恭敬一些。有时母亲会在灶台上摆些糖瓜、炸鱼、藕盒之类的,能吃到喜欢的糖瓜,我觉得特别开心。
腊月二十四和腊月二十九是离我们村最近的伏山集最后的两个集日,人们会去买些年画、春联之类的物品。每逢这样的日子,我常常跟在大人后面,央求母亲给我买两本小人书、几挂鞭炮和几把“滴滴筋”。腊月二十九是写春联的日子,为了省钱,练过毛笔字的父亲决定自己写。父亲书法功底深厚,字写得也好,写出的对联常常令邻居们叫好,这也让父亲多了一项“业务”——义务为邻居写春联,父亲也乐意这样做。我也照着临摹起来,再加上父亲的悉心指导,出自我手的“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天和人和全家和,福多财多喜庆多”等春联竟也像模像样,还曾经让邻居误认为是父亲写的呢!
随着除夕的来临,年的味道越来越浓。
我们这里过年要祭祖,大年三十下午,每个家庭都要派代表去家族墓地祭祀祖先。祭祖的场景,我只见过一次,是我大爷领着去的。我跟在大人后边,学着烧纸、烧香、磕头、奠酒、放炮仗。
除夕是一年中最隆重而热闹的日子。不论贫富,每个家庭都要想方设法调剂一下生活,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吃年夜饭是我们家过年最盛大的仪式,母亲将炸好的鱼、藕盒、酥肉以及一些炒菜摆上桌,年夜饭的主角是饺子,我们这里叫扁食。
我们放完鞭炮,回到屋里,就该吃饺子了,这是一年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农村,过年吃饺子有夹铜钱或硬币的习俗,饺子里面常常放有2分、5分的硬币,不是每个饺子里都有,谁吃到钱,说明来年有财运;谁吃到得多,说明来年发大财。于是,我和弟弟就拼命吃,有时用手先捏一下饺子,看看饺子里是否有钱。每到这时,母亲总要呵斥我们:“能否吃到钱,要看自己的运气!”那时,吃饺子是有规矩的,只许静静地吃,不准随便说话,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否则,大人训斥一顿就够我们受的了。吃完饺子,我们会数一数硬币,然后往空中一抛,看到硬币“哗啦啦”落在饭桌上,我们都开心极了!
吃年夜饭的时候,村里便开始响起阵阵鞭炮声,大约持续到第二天,初一晚上,又会响个不停。
大年初一是村里人拜年的日子。在一个大家族中,家有年纪长、辈分高的老人,是一件很光荣的事。而我爷爷健在时,他的辈分在本家和村里都是很高的,因此,这天会有许多人给他拜年。
大年初二,我们这里的风俗是走亲戚。这一天,最热闹的地方是有新女婿来拜年磕头的人家。闺女年前刚出嫁,新女婿大年初二来给岳父岳母拜年、磕头。村里很多人都会看新姑爷长得是否标志、穿戴是否齐整、夫妻俩是否般配……
工作原因,长大后的我来到县城生活,住进了楼房,生活条件好了,然而童年时那充满浓浓乡土气息的年味却始终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依然让我魂牵梦萦!